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小故事:舍大鱼取小鱼
几个人在岸边岩石上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之余,也围观他们钓上岸的鱼,口中啧啧称奇。
只见一名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约三尺来长,落在岸上,那条鱼的身体仍腾跳不已。钓者冷静地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回海中
周围围观的众人响起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犹不能令他满意,足见钓者的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多看一眼,解下鱼钩,又将这条鱼放回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又再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
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将和前两条大鱼一样,被放回大海。却不料钓者将鱼解下后,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解,遂问钓者为何舍大鱼而留小鱼。
钓者经此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6一问,回答:"喔,那是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何谓智者,何谓愚者?知足常乐谓智,贪得无厌谓愚。贪婪的人,永远只能陷在欲望无边的痛苦沼泽中,贪婪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现实生活中,在面对诱惑时,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很少,所以不幸的人也就很多。有几个人能做到"舍大鱼取小鱼"呢?生活的乐趣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要求多少,所以能满足一个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唯有懂得知足常乐的人才能享受生活的喜悦。一生中,要拥有些什么才算是开心的人生呢?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纯净,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舍大鱼取小鱼"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啊!
知足常乐: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7”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典故:
荣启期:《列子 · 天瑞》记载,孔子游泰山时,在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但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孔子问他:“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孔子连连点头称是。又不无惋惜地说:“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腾达,如今空怀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遗憾。”
谁知荣启期却不以为然地说:“古往今来,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能飞黄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而死亡则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听了说:“善乎!能自宽者也。”
扩展资料:
关于知足常乐的经典名言
1、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4、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5、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6、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况周颐
7、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乐矣。
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0、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知足常乐”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强调的是个人的心境。“知足”可理解为断绝是非之欲,以达到心静如佛,怡然自乐。
而“不知足常乐”体现的则是一种进取精神,强调在改造世界的劳作中获得快乐。“知足”与“不知足”是人们在同一环境中表达出的不同处世状态。
1、苏格拉底乐观对待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7a64e58685e5aeb9334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天,陶渊明办完公事,换上便装准备下班。突然,外边手下通报,市里边派张大人下来视察了,大老爷您得梳洗打扮,身着正装去迎接,陶渊明一听心里边就不痛快。
陶渊明就问:“已经下班了,迎接为什么还要那么隆重呢?”手下人就解释这张大人原来就是本县的那个富商,后来巴结上太守当官了,喜欢排场。你如果不这样怕对您今后的前程不利。
陶渊明一听原来今天来视察的竟然是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本县富商,生性耿直的陶渊明本就痛恨官场黑暗,听到这种情况,愤然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无知的家伙弯腰行礼。”说完就挂印飘然而去。从此远离了官场。
3、胡九韶焚香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4、塞翁失马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5、莎士比亚追求梦想不懈努力
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后来总算进入了一家印刷厂做工。在剩余时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每天到伦敦各戏院去寻找工作,后来也如愿以偿。
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和聪明才干。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功,登上了"戏剧大师"的宝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copy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人错解: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最大的特点是安于现状。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消极的理由。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百反教人“知道满足”呢,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理由。
正解:知识充足总是快乐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度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是其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