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6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采纳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层意思。
第一种佛家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谁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第二种民间意思,就是说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欲成性。为其小儿事情大,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现在很多男女婚内出轨,导致妻离子散。一个好好的家因色而空。色的背后是空,空的背后是色。色即是空的源头,空即是色的结果。商纣王就因贪色败了江山。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7a64e59b9ee7ad94337亦无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术语,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是指所有的事物;空,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内因与外缘(外在的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某事某物,事物都在不断的变百化之中,这个所谓的事或物的本质,是空,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存在,而且一定会在因缘不具的情况下消亡。
这两个概念搞清楚了,这句话也就清楚了。用白话讲,意思是说:
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性的度,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因此它们的本性是空。而空性,显现在外相上,就是各种各样的事物,其实所有的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但要注意,佛教的理论,不专是为了研究哲学,而是为了指导众生修行。要知道,这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是理论产物,而是在修行中实证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色即是空,想真正明白它的本来面貌,是要实修,才能实证的。这个空性,不是理论的推属理,是可以真正在修行中证悟到的。上面的解释,只是对于空性最表面的解释,与实证是两回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实质内容的。”
《般若心经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4》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质,即真相。
扩展资料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文学者钱文忠手抄梵文《心经》以求积功德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参考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