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高山流水》听后感
高山流水,自古至今;悠悠扬扬,情深意长;乐声袅袅,韵味十足。闭上双眼静静的倾听,乐声中一点点露出了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的魅力。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2 我听说过《高山流水》的典故,也知道这首曲子抒发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但或我还悟不到这般境界,只想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 “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这是愉悦之情。再是“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后又“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旋律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这是先人们想到的画面。 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时而轻轻如烟,时而又如大雨,时而又如珠帘。渐渐的大雨般过去又小雨淅沥了,进而似乎余震般又大了些,但很快又恢复。水儿们一下激起了水雾,烟雾缭绕,似飘渺仙境„„ 突然声音重得不得了,似乎在怒吼,不那么温柔了,激起心中千层水花,可重中似乎有水儿敲石的悦耳。慢慢的,慢慢的,又静了下来,小了,小了„„一首乐曲结束了。 曲落,睁开眼睛,耳畔无声,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哗。多想再一次闭上眼睛,远离城市,穿越时空,再次来到那远古的山水之间,又多想我是那个伯牙的知音„„
这首曲子在高山部分表现出了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在流水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
流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万千,有小溪流水的潺潺,有大江东去磅礴,有瀑布倾斜的奔腾,还有几个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丁冬水花轻溅的景象。
全曲气势宏大,意境深邃,表现出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由于古琴的制造结构的特殊性和演奏特点的多样性,古琴的音色是极富民族性的。这首曲子也证明了东方音乐的美感在于它似一幅中国水墨画,宁静致远,深邃绵长,蕴涵着东方深远的文化内涵。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
他善于弹琴,极负盛名,很多人都赞他琴声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伯牙知道,没有人是真正的懂他的琴声,他自然也不在乎这些人的评价,他也在游历的途中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知音,寻找一个真正懂他琴声的人。
一次,他奉命出使楚国,当时他乘船到了汉阳江口,因为风浪太大,于是就将船停在一个小山下面,到了晚上的时候,风浪渐渐平息,伯牙的心境也变得十分纯净,于是就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但是一曲未终,琴弦却断了一根。
他停下来四处望,见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男子站在月光下,男子微笑解释自己只是个打柴的,路过听见琴声就站在那里听,伯牙就问他是否能说说自己刚弹的曲子。
没想到此人竟然真的知道此曲,于是就请他上船,换上琴弦重新弹奏,而这个男子也都能解出伯牙弹到之处的情感和表达的心意。伯牙十分高兴,请教了他的名字——钟子期。
两人开始谈论起琴法和乐理,越弹越投机,觉得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后分开了。二人约定第二年再次相见,当时伯牙如约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却不见钟子期,一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5经病逝了,并且临终前让人将自己的坟墓修在江边,到了相会的时候就能听见伯牙的琴声了。
伯牙十分伤心,在钟子期坟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曲毕,对着钟子期的坟墓说自己再无知音,琴声也不会再有人能听懂,就摔碎了琴离开了,从此再也不愿为任何人弹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
相传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有传说是一个樵夫)善听琴。伯牙弹奏“高山”,钟子期就百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奏“流水”,钟子期又说“洋洋兮度若江河”。伯牙 所念, 钟子期 必得之。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世就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附录:
1、《吕氏春秋》卷知十四《孝行览。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道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难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专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2、至于“高山”、“流水”两曲,伯牙之后再没有流传,后世所奏的《高山流水》,是根属据传说中的意境重新谱写而成。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说的也就是俞伯牙和钟子百期之间的故事。《高山流水》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谱本,度两者同名异曲。
由于古琴的制造结构的特殊性和演奏特点的多样性,古琴问的音色是极富民族性的。
而东方音乐的美感在于它似一幅中国水墨画,宁静致远,深邃绵长,蕴涵着东方深远的文化内涵。
“高山流答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专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属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