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谁提出的?应怎样理解?谢谢!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谁提出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谁提出的?应怎样理解?谢谢!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谁提出的?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

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出处:战国 曾参《礼记·大学》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

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絜矩之道”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4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这个是《大学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上的东西,这个正好我最近正在看四书五经。 诸书中皆将“致知,在格物”译文为“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说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方法在于穷究事物的规律。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根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从容地驾驭事物,才能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达成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获得了做事的能力。 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我你给列出来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一词,无论是宋儒之解,还是今人之注,皆讲错了;乃至翻遍所有能能翻之诸书,亦未见合理妥切之解释,乃致本人早前也解释得有偏差,经解《南华经》方有新悟,故公诸于众: “格”者,穷究也,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精思”,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禅那”;现在所说的“揣摩”一词,在我小时候的老人们都将其叫做“格摩”,假如一个人在那里思谋着什么事,别人一定会说“你楞在那里,格摩什么呢”。 “物”者,事也,色也,故直解为“事相”,也就是“如何去做”;譬如“物色人选”一语。 将此二字合成“格物”一词,就是“在如何去做的事相上去穷究”,或者说“去穷究心行当初是如何形成的”。 或许有人疑惑而提出各种反驳的理由,现依原文而疏之: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路下来而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就说明“其知”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的基础。那么“其知”应该如何去得到呢?原文自答说“致知,在格物”也。“知”者,知道也、明了也,显然是指我人的灵明觉知而言也;既然是指“灵明觉知”而言,“格物”自然也就是指“去穷究心行当初是如何形成的” 了,前面的原文中不是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吗?这个“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功夫,就是指“格物”而言呀! 请注意,“明德”是目标,“致知”是目的,“格物”是手段(又名功夫)。 大学这本很深奥,但是我看了一遍,就不看了,那根本是孔子所谓的“圣人”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古今无圣人。 现在看的《大学》大多都是附带的宋朝朱子,朱熹的注解。而且被朱熹分了篇章。 不如《论语》好。

出自《大学》开篇,

儒学三纲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3: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出自于 《礼记‧大学》。

致知:儒家用语。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出自于 《礼记‧大学》。

诚意: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出自于 《礼记‧大学》。

正心:使心灵对从外物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与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集中精力而不心不在焉。出自于 《礼记‧大学》。

修身: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出自于 《礼记‧大学》。

齐家:治家。(整顿管理家事)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出自于 《礼记‧大学》。

治国:治理国家政务。出自于 《礼记‧大学》。

平天下: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出自于 《礼记‧大学》。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拓展资料

相传《大学》[2]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庄子"禹攻有扈"是什么意思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出自《南华经》)”天... 温庭筠的词玉条脱,求原文! 北宋词体发展的两个点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什么意思 "子不杀伯仁,但伯仁为子而死"是什么意思? 子不杀伯仁 但伯仁为子而死是什么意思 成语中第三个字是其的成语有哪些 其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带其与和的成语 带其和乐的成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谁提出的?应怎样理解?谢谢!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全文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是谁提出来的?孔子还是孟子?别从网上给... 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 轻轻松松的走远 不知道哪一天再相见 ... 国语(大地)有句歌词叫: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的走远... 回头一群朴素的少年 轻轻松松地走远 不知道哪一天才见面是谁唱... 《轻轻松松的走远  不知道那天 在相见》这是那首歌的歌词? 蹩开头的成语接龙 鳖开头的成语接龙 鳖字开头的词有 榆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一目了然成语图片 为什么中国生男孩几率高,国外生男孩几率很低?导致3000万光... 为什么很多人看图片比看文字有兴趣呢? 我想看看长江,黄河在中图地图上的分布,为什么在地图搜索找不到... 有没有“雅”字和“硕”字在一起的成语? 有没有“雅”字和“致”字在一起的成语? 耆儒硕德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有“包”字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这位青年给大家什么感觉?畅所欲言 我和我一个好朋友可以畅所欲言 可是对我男朋友我什么也说不出口... 男的对女朋友说跟你讲的不爽是什么意思 家是畅嗦欲言的地方反正不管你说什么都会 ()然()() ()然()()的成语 ( )然( )( ) “众所周知”用英语有几种表达方法,分别是什么 请问:周知、知悉、知晓分别是在什么场合中使用,如果是在邮件中... “浏览”是什么意思? 和“众所周知”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什么? 形容非常顺利的成语 形容顺利的词语 形容人干什么都顺利的成语 描写工作顺利的成语 亖什么成语什么什么连成语? 什么连大什么成语 车什么连什么的成语 十什么连什么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学识丰富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学识渊博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