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端赖柔嘉”什么意思?详细些-“端赖柔嘉”什么意思?(详细些、谢谢)

“端赖柔嘉”什么意思?详细些-“端赖柔嘉”什么意思?(详细些、谢谢)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写就的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取意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自1980年再版以来,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文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讽刺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画了某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根性,他们的懦弱、虚荣、自私、功利以及欺骗性被钱钟书一一嘲讽。

  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方鸿渐图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方鸿渐无疑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钱钟书对方鸿渐的爱情遭遇和生存困惑的描述,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钱钟书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打量、审视背后隐含了什么内容?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从方鸿渐看钱钟书”,敬请关注。

  (全文)
  《围城》为什么这么受读者的欢迎,这里有一个现象之谜,就是说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文本,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种反顾、一种打量。那么它描绘了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说,这本书现在很多的高中生也非常非常愿意读它,因为他们在方鸿渐的身上,也看到了现在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影子。现在的中学和大学的知识群落,这些文化人何尝不像当年那样,人们陷入在一种荒诞的文化困境里面。就是说钱钟书当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态,这种知识群落的思想的顾忌,在今天依然延续着,这是这本书畅销不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围城》主要描写了方鸿渐这个人,他从27岁那年从法国留学,从欧洲留学回到国内,然后两年之内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这样的一段生活。

  那么方鸿渐他从欧洲回国以后,他开始是失业,没有什么职业,后来就是在他丈人家居住,原来他属于父母给他找的爱人,还没有结婚就去世了,所以他住在丈人家,后来在银行里工作,在银行的工作过程当中他和几个女性就产生了恋爱的关系。钱钟书在描述方鸿渐在上海做职员的过程当中,那一段爱情的故事,写得非常地精妙,深切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文化青年,他在恋爱场上、在情场上如何地受挫、如何地陷入了一种茫然的困境,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写从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个鲍小姐那个爱情,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最后到了岸上,他就被鲍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骗,所以钱钟书眼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种温情的关系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最后呢,无意中他和孙柔嘉小姐,孙小姐结婚了,他那个结婚,本来对孙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是一个很文静的知识女性,但是结婚以后他们不断地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家庭的无边无际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比如他跟孙小姐结婚之后,他说的话。他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方鸿渐这个人他在谈吐当中给人感觉非常儒雅,像一个读书人,但是钱钟书在描写的过程当中,觉得他呢,他其实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个在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学术地位的一个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涂的人。

  他想要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要的呢,偏偏要来,来了以后呢,本来以为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其实又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在《围城》里面对婚姻我觉得表现的是一种很悲观的态度,但是他自身的婚姻是很幸福的。

  钱钟书觉得人是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的,人必定要受到命运的一种捉弄。比如恋爱之前,他觉得他那么美好,最美好的东西,他想追求,但他得不到,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他倒来了,你追求到手以后,你突然发现你在一个尴尬的泥潭里边。方鸿渐这个人开始是想要追求什么,想要寻找什么,想要企盼什么,但最后你就感觉到,这种寻找、追求和企盼呢,慢慢地被一种麻木、痛苦、绝望所代替。最后我们读完之后,你就会感觉到方鸿渐这个人物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典型,他跟阿Q、跟觉新、跟好多作家笔下重要的一些形象一样,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典型形象。我们在读他的时候,在看方鸿渐的命运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钱钟书他自己,他的生活态度和他的美学追求。

  我们在分析方鸿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中国的读书人,往往他们是带着一种外套,就是学人身上穿的一个外套。就是说,没有真正地才学,但是呢,他们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识、炫耀自己的智慧,讲话经常讲一些哲理的语言,有一些对话是非常精彩的,但是这些对话又不是像方鸿渐这种人自己发明的,他不过是贩卖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你比如说,他和赵辛楣有一次对话就谈教育,他经常说一些非常精彩的话。觉得这个人很有思想,感觉到他好像是很有水平,比如他说:“从前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许人民受教育,现代的愚民政策呢,是只许人们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那么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他经常说这样一些很有意思的话。

  方鸿渐他是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学到更多的专业,钱钟书认为他是一个无用的人。所以在钱钟书的小说开始就说:“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就转到了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呢,没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国外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国外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的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向中国的官吏和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成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就是说我们现在看中国当下很多到欧洲、到国外去留学的人,我们看他们写的文章,我们也能感觉到,当年钱钟书笔下的一些影子,很多留学的人,在外面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在镀金。那么方鸿渐就是一个在欧洲几个国家留学镀金的一个文化人,他也没有学到一个真正的专业,可以说是万金油的这样一个人物。

  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在恋爱上又不断地陷入到一种陷阱里边。所以最后在友人赵辛楣梅的推荐之下,就去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在湖南省的一座国立的大学,那么到了这个大学以后,他因为也学无所长,所以他只是做了一个副教授,他做了一个副教授。他在国外因为没有拿到学位嘛,他当时为了满足他的家人的虚荣心,他就用了一个假文凭。到三闾学校以后呢,他也没敢说自己有假文凭,所以他当时只得到一个副教授,他本来想在这个学校好好工作,想做点事情,但是呢,这个学校教授们,从校长到普通的系主任、到一般的教员,种种行为跟官场和商界的那些人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钱钟书他是一个书斋中人,他一生当中除了在大学,就是在研究室工作,后来搞过一段翻译,他没有更深入的社会底层人的这种体验。但是他的敏锐性,他对人性的洞悉力,使他具有了一种超凡的目光。他在感知周围人的生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从细节,从人们的日常的一些生活里面,能够发现人性那些病态的、丑陋的东西。你比如钱钟书在写对话,写方鸿渐和这几个女性,他在希望引起别的女性注意的时候,写他的微妙的心理,都写得入木三分。这很像欧洲的一些讽刺小说家的一些作品,我想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东西的影响。赵辛楣和方鸿渐一起和高松年校长对白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内心不同的感受,他们的失落感,他们的吃醋,他们的狡诈,他都勾勒出来。所以给人感觉到钱钟书他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通过离奇的故事来展现人的。所以这是《围城》这部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比如从上海到三闾大学那一段漫长地旅途当中,那一段描写是相当精彩的。那一段描写,钱钟书在《围城》当中,他通过这些衣食住行这个描述,来写这些文人的脆弱、文人的无聊、文人的荒唐。在整个旅途过程当中呢,他写了几个人,比如说赵辛楣,李梅亭,大学教授拿着自己的名片到处炫耀,比如他们坐不了车了,他拿这个名片他最后能坐上车了。李梅亭看到了很漂亮的一个寡妇,眉来眼去,互相斗情。在钱钟书眼里,这些人表面上他们不过是挂着一个学者的招牌,其实和市井上那些混混和流氓气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在读《围城》的时候,能够感觉到,钱钟书他是把他内心的大的哀凉,深深地隐含在嘲讽画面的背后。他在画面上他以那样嬉笑怒骂的文风,他的文笔,来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你读完后,你会觉得中国的读书人,原来是这样的一个群落。就是你会有一种非常无奈和悲哀的感觉,这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常讲,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思想。像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苏小姐、汪处厚、高松年、韩学愈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呢,都像他笔下一个玩偶,他可以任意揉捏,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符号、一个观念的载体。所以他用的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笔法,是用象牙塔里的很有意思的这样一种很幽默的,这样的一种东西。还有一个就是说像中国的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钱钟书认为是无用的,特别是学了文的,文科的,就像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很多是无用的。鲁迅晚年也是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本事的话,千万不要做空头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美术家,要去找一点实事,干一点实事。因为鲁迅深深地觉得中国的文人无用,他们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就是商的奴才,他们要么是依附于统治者,要么就是依附于老板和一个利益集团。那么在《围城》里面知识分子依附的什么呢?你们感觉到《围城》三闾大学,三闾大学是个官气很浓的一个大学,这个大学校长聘任系主任,哪个系、哪个系主任的时候,他要考虑到教育部官员的关系。而且教授们为了升官他要拍马溜须,要依附于什么。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他没有自己一个独立的立场。

  方鸿渐的性格,其实看他的时候,我觉得我对这个人一点也恨不起来,甚至有很多同情。因为钱钟书也发现他内心的一些善良的一面,比如说他其实本不想骗人,他也有自尊心,他也有羞愧感,他看到别的大学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无耻的时候,他也有蔑视的那一面,他心里他有一种良知在里面。但是钱钟书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时候,只是一闪而过,他并不把他自己的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地来描写他生活当中尴尬的那一面。比如钱钟书描写他吃相,他吃饭,吃饭,就没有那个按照一般的中国所谓高贵的贵族,留过洋吃饭是很典雅的。但是他吃饭,他的吃相就受到了小说里其他一些人物的嘲讽。比如说他到故乡,从欧洲刚回来演讲,他第一次演讲,人家叫他讲东西方文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6化,他其实没有那种很深切地体验,完全因为他镀金,所以他在谈到东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大谈鸦片、梅毒。其实学生是愿意听的,但是对那些士大夫们,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觉得他是胡闹,那么对于真正的学者来看,等于非常浅薄的皮毛之谈。所以钱钟书在描述这个人物的时候,处处让他表现出他那种尴尬和他的窘态,我们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出丑的地方。比如说像那些教授,三闾大学也有个教授,他叫韩学愈,他也在克莱登大学弄了个假文凭,他骗人。方鸿渐在备课的时候,他那种心理,他就写道,钱钟书就写道:“有人肯这样提拔,还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鸿渐预备功课,特别加料,渐渐做名教授的好梦,得学位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教书是把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鸿渐当年没哄过先生,所以未得学位,现在要哄学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好比粗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适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鸿渐既然格外卖力,不免也起名利双收的妄想。” 钱钟书写道:“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练,至少高松年的欺骗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我觉得钱钟书写这些人呢,跟五四时期的很多作家不一样,鲁迅和巴金他们写读书人往往这些读书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们痛不欲生,对现实处于一种不满的状态,他们要寻找出路、寻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没有出路,于是呢,就陷入了一种苦难和绝望的大泽里边。但是钱钟书不是这样,钱钟书写知识分子呢,这些人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些混混,他们既没有对民族的使命感,也没有文化的责任感,他们不过是借着留洋、借着知识分子这个招牌来吃饭。用鲁迅的话讲,就叫“啖饭之道”,就是吃饭之道,所以这些是一些没有什么节操,没有什么操守,没有什么信念的一个群落。所以钱钟书他更多的是关注的是,他认为中国的读书人,更多的是这样的一些混混,一些混混。所以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我就经常在想,钱钟书这个人,他在审视人生、他审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是缺少鲁迅和巴金那样的作家的温情的,他过于残酷,他甚至于把人的那种人性当中最丑陋的东西,他都全面地还原了出来。比如说家庭,他写方鸿渐的家庭,方鸿渐家里父母还有妯娌之间,你感觉到每个人的形象都不是可爱的。他写大学的老师,他的同事,也没有几个可爱的,包括佣人,也写得面目可憎。就说他是对人性是非常失望的一个人,钱钟书,他不像有一些作家,他希望能够在人的身上打捞一种闪光的东西,比如像孙梨这种作家,孙梨他是一个内心很痛苦的人,但是他在写中国的乡间百姓的时候,他发现他们美的一面,发现他们身上那些迷人的、具有人性力量的东西。但是在钱钟书,包括他的夫人杨降他们的作品当中,你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形象。所以他们用一种很残酷的笔法来嘲讽了周围的世界,他认为,钱钟书认为人是陷入在一种二律悖反,是在一种荒唐的这样一种境地里边生存的,在这样荒唐的环境里面选择着、挣扎着。

  钱钟书他在书的前言里面写,他说:“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能够反讽自己,能够嘲笑自己,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作家能够在小说当中,那么如此从容地来反讽自己的生活呢,其实也就表现了他的一种自省力和他文化情怀,所以我经常在想,钱钟书他在写小说的时候,他是用的一种游戏的笔法,他写的不像有些作家那么累,有一些作家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以后,就觉得心力交瘁。他尽管也是在忧患之中写的这本书,但是你会觉得他写得很从容。就是说他在整个的写作当中呢,表现出他与当时主流的、流行的这种叙述模式呢,完全不同的这样一种风格。当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流是左翼文学,左翼文学主要是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阶级的斗争,不同的阶级矛盾和斗争,通过这个斗争来展示中国社会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但是,钱钟书回避了这些,钱钟书似乎不相信仅仅用这种泛道德化和泛意识形态的这种叙述方式,就能够真正地表现出人的这种普遍性的东西,他不相信。所以钱钟书他开始,他就避开了流行色,避开了一切鲜艳的理念,他凭着自己的直觉,他生命的直觉和他的学识来展现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人的生活。钱钟书这个文本,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他超越了时代,他超越了意识形态,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为他注重了这种有限,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那么也使他这个小说呢,获得了一种无限的阅读的可能性,获得了无限的读者。

  在钱钟书的眼里呢,中国的文人是缺少创造性的,科举时代,中国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国开化以后,留洋以后,中国人渐渐有了洋奴的一种心理,所以读书人真正地能够,他们的心灵深处能够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从中国东方文化当中能提炼出一种新的文化元素的这样的学者非常非常之少。我们举个例子,当年鲁迅他到日本留学,当时他们有二百多人,其实当时回来以后,也就是只有几个人非常非常优秀,大部分都是非常平凡、非常普通、非常平庸,甚至于非常荒唐的一些人。那么就是说,普普通通的没有专业知识而有沾染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恶习的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文人非常非常之多。那么钱钟书也就恰恰是捕捉到了这样一个人物的群落,来分析来形象地展示他们内心的世界,以此来透视我们国内内心的一些基本元素,就是劣根性的一些东西。钱钟书描写的三闾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教授,他们的嘴脸都带有漫画式的,带有嘲讽的口吻。所以这个小说呢,它总体来讲,它就展示了无用、无力、精神无缘这么样的一个人物的形象,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在钱钟书的眼里,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他是一个被社会所遗弃、没有任何用处的一个人,是一个知识上的废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垃圾。

  方鸿渐这个形象我觉得他至少他表现了钱钟书的这样的几个想法:第一,就是说钱钟书通过方鸿渐这个命运,尴尬的命运,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失落、失业、失恋、失态、失宠,他展示一个什么道理呢?第一我想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中国五四以后的很多作家,他们在描写一个很动人的形象的时候,他们要把他写得非常圆满、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伟岸。但是钱钟书不相信圆满,方鸿渐我们就会感觉,他在学生面前,他是个老师,但是他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第二点呢,钱钟书我觉得他在方鸿渐这个形象上,他通过方鸿渐命运的苦运的出现,他表现了人性恶的这样的一个思想。钱钟书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一句话,所以他在《管锥编》和《谈艺录》里边,他经常揭露那些我们所认为那些很伟大很重要的一些学者和作家的短处,他看到了他们的丑陋的一面。

  钱钟书其实他在他的学术著作里边,也容下了他的这些思想。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钱钟书经常讲,他不相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他不相信纯粹的东西。他说真理是存在的,但是真理要想实现必须附之于庶地,用很庸俗的办法才能操作,很美好的东西你不能用很美好的方法来操作,你必须用非常庸俗的方法来操作,才能够成功。这个大家可以去想一想,况且不美好的东西用什么办法来操作的呢,所以钱钟书在小说里面他不断地发现知识界的奥妙。比如在报馆里、在银行里、在大学里边都是这样,特别是在大学里面,他写的这几个读书人,这几个教授,从国外回来的,就是说在国内的土生土长的教授,写他们都是这样。在五四以后呢,可以说鲁迅、钱钟书他们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这样一个基础。那么鲁迅呢,他是以战士的、战斗的,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加上一种反讽和幽默的口吻,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叙述语言和叙述语码。那么钱钟书呢,是靠着自己的聪慧,他的才识,为我们编织了一个虚幻的,这样的一个世界,但是我们就会感觉到,尽管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他却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个呢,在人物身上他处处展示了人存在的二律悖反,就是同样一个命题,也会有一个相反的命题和它相对,就是说人无往不在一种枷锁当中。当你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同时你就失去了什么,所以《围城》这个书名它本身就有一种哲学的意向,就是说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冲进来。人呢不断地在选择,但是不断地进入一种陷阱,不断地进入一种灾难。开始人们所想像的,和最后收获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在这几点上呢,就使我们感觉到钱钟书他的精神世界,他内在的悲凉感和孤独感。钱钟书晚年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拒绝媒体的采访,电视台要找他去录像,他坚决不出现的,因为他也知道人一说话一表现,上帝就会发笑,说不定也就变成方鸿渐,骗骗人或者怎么样,因为人都是有限的。他处处看到了人的有限性和尴尬性,他对人的这一点他是非常绝望的。我觉得钱钟书他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思想。

  方鸿渐最根本的意义,预示着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种失败,现代某种文化的一种失败。他在看似神秘艰深的外表的背后,他隐含着一种空虚,无力、灰色、荒诞这样的一种深切的隐含,隐含这样一种意义。中国所谓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们现在被名利所驱使,他们远离了学问,他们也是在做一些和学术没有关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就经常想,如果鲁迅和钱钟书他们现在很年轻的话,他们可能还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来嘲讽这样的一些现象,所以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腐败是文化和教育的腐败,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够生长精神,才是纯洁的精神的园地,才是思想的源力。你看很多西方的国家,很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重要的一些思想,他是在大学里面产生的,因为这个大学里面应当是一种超功利的,它是不应当有功利理念的,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外在的什么东西,它是一种自由,一种完全是心灵和上苍进行交流,才会产生一种学说。你比如古希腊,古希腊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呢?因为当时古希腊的人,他们是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他们强调文化的无功利,那么无功利他就会想到心灵和上苍直接进行交流。想到月亮为什么是这样的,星星为什么是这样的,大海的浪潮怎么产生的,然后他就出现了逻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各种各样学说都出现了。但是我们中国呢,是从孔夫子开始,我们开始的文化,孔夫子告诉我们一切要有用,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为统治者服务,要为谁谁服务。中国的文化人一直是依附在别人身上,为谁谁服务的,而不是独立的思考,不是独立的思想。所以钱钟书在《围城》里面就写了一些没有思想、浑浑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丑陋的文化人。他们根本没有独立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没有那种超功利的文化情怀,哪怕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那种忧患,对当下生活的这种感怀、伤世都没有。所以三闾大学呢,其实就是中国当时现代教育腐败和黑暗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它的警示意义非常之大,因为当中国的大学都像三闾大学这样存在的时候,中国是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的。所以我想钱钟书之所以我们说他伟大,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些问题。他用自己那种反讽的语言,那种颠覆性的、叙述语序,他描述了这个生活,他把这种可怕性,和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黑暗性展示给读者,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洗心革面,就是说要进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国民性,要从根本上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谈到中国文化悲剧的时候,经常讲到社会,讲到民众,其实社会民众的叙述者是文人,那么文人自身不能够解放,成为一个很委琐的,非常奴性的这样的人物的时候,那不可能产生一个健康的文化。所以《围城》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巨大和深远了。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呢,我们重新来看《围城》,我想它一方面使我们可以还原到历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来反省我们当下的知识界和读书界的情况。我们就会感觉到,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历史,它是有自己的源头的,它有流脉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标本的意义。所以我想我们通过方鸿渐,通过《围城》,通过钱钟书,我们可以深深地来反省我们人类自己,反省我们今天人的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在以虚幻的以一种欺骗人的、或者被别人骗的方式,存在一种尴尬的文化境界里边。我们是不是成为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无力的、无援的、无助的一个孤苦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幻想而又实际上永远是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一个可怜的人物,它给我们带来的联想,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远的。




“端赖柔嘉”是形容一个女子具有贤良淑德的品质。

一、端赖释义

博爱,宽容;依赖,惟有。

二、柔嘉释义

柔和美善;指温和善良的人。

三、端赖柔嘉出处

《清世宗实录》:“持节、册封熹妃。册文曰。朕惟赞宫庭而衍庆,端赖柔嘉,班位号以分荣。”

遵照上天的旨意,皇帝下达诏书,希望宫廷延绵吉庆,后宫温柔贤良,而钮祜禄氏出身名门,非常温顺恭敬,上承的皇太后慈悲的谕意,册封为熹妃。

扩展资料

端赖柔嘉的反义词—水性杨花:

1、释义

像流水那样易变,像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2、出处

清·高鹗、程伟元续写《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

3、示例

(1)她没有道德标准,简直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

(2)她那水性杨花的个性,让男友决定和她分手。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解密: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中国古代有哪些神秘种族 形容 不劳而获 的词语、成语 比喻不劳而获的成语 形容不劳而获的人的成语 形容不劳而获的人的四字成语 带、鼠、的成语有哪些? 与鼠有关的成语 带有鼠字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老鼠的成语有哪些 “端赖柔嘉”什么意思?详细些 后宫 甄嬛转中册封甄嬛为熹妃时的一段诏书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意... 魏璎珞和富察皇后是什么关系 谁知道《围城》写的是什么故事吗?请详细介绍 谚语,成语故事 欺瞒的成语大全 含有 不 的成语 标新立异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出处 明目张胆是什么意思? 明目张胆是什么意思 明目张胆的意思是什么 明目张胆什么意思 四字词语中带有一和千的、千和万的有什么 带有千和万的四字成语 千和万四字成语 想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激,用千和万组成的四字成语 带登的成语有哪些 有登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登"的成语有哪些? “登”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答案是成语的脑筋急转弯 成语脑筋急转弯 一、 请通过脑筋急转弯,写出各条成语 抢答成语之脑筋急转弯 取一个网名,希望有点文化底蕴的 求一个团队名称,希望可以有文化底蕴的大神可以帮忙 求有文化底蕴的名字 求有文化底蕴的取个名字 许姓 女生文气的名字 产能组什么词语 产能组什么词 生产的产可以组什么词 设备产能剩余用个什么词来形容 元朝设御史台对中央监察,设行御史台对地方监察中央的监察和地... 元朝御史台主要建树有哪些 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从行御史台的设置,来看元朝对地方的监管有什么特点? _古古怪怪v,是什么意思? 英语古古怪怪怪 英语古古怪怪 临时同居里有句英语你有点古古怪怪的you are doing... 形容东西卖得非常好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东西很好吃”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