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黑衣宰相并不是只穿着黑色衣服的宰相。因为姚广孝是一个僧人,而黑衣是僧人常穿的一种黑色衣服。之所以把姚广孝称为黑衣宰相,是因为他是一个参与国家政治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0的僧人而且他的决策也能影响到国家的局势。有人可能会好奇了,为什么僧人可以参加到国家的政治当中呢?他们不应该只是在寺庙中念经求佛吗?
僧人能进入朝堂是在明代的时候,原因可能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早年曾经当过和尚。后来等他成为皇帝后,对僧人非常尊重,在当时大兴佛教寺庙。并且在当时很多僧人可以从政进入朝堂,而在这些能进入朝堂的僧人中,应该属姚广孝最为出名。他在政治,佛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造诣。
他对明朝政治最大的影响应该是说服朱棣起兵反抗,朱棣听从了他的意见带兵起义,经过了三年的抗战终于继位成为了明成祖。因为有着巨大的功劳,在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姚广孝也得到了重用。并且在朱棣心中是值得信任的人,几次出征时都把姚广孝作为后方守位的人。
姚广孝这一生对明代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辅佐朱棣登上皇位,还负责设计了当时的首都北京城,后来又主持编写了《永乐大典》。在朱棣登上皇位后他身居高位,但始终不还俗坚持作为一个僧人。如果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僧人参加政治,那么明代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明朝被称作“黑衣宰相”抄的是姚广孝“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 “宰相”又称“丞相”,是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高级官职,位列“三卿”之首。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他们大多在朝廷有官职(并不一定真的官居宰相),在寺庙也有法号。较有名的“黑衣宰相 ”有:慧琳和尚,姚广百孝,太原雪斋,南光坊天海等。姚广孝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度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
白天上朝议政,晚上依旧穿僧服住在寺庙,并把自己得到的赏银全都分给了家乡父老,所以就被称为“黑衣宰相” 。而且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成功的"政治和尚"。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扩展资料:
随侍燕王
1382年(洪武十五年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3),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广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