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关于道衍的几点疑问-明朝那个道衍到底什么来头

关于道衍的几点疑问-明朝那个道衍到底什么来头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算是朱棣最看重的军师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e69da5e6ba907a64335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1、道衍本来就是个野心家,本名姚天禧,道衍出生在行医世家,但从小的理想却不在行医,小时候他就说过:“大丈夫不能身居大名,即当遁入空门”,由于没有背景,道衍14岁就出家了,拜入临济宗南派大宗师愚庵智及门下,因为是名人弟子,道衍出名较早,但道衍年轻时代正式元末群雄争霸的时代,受清规戒律限制,道衍没有赶上机会。道衍认识燕王,在洪武十五年了。我研究以为最初的燕王未必有某位之心,受道衍的鼓动应该是不小的。至于道衍心中的好皇帝,恐怕不是燕王。道衍的《逃虚集》《逃虚类稿》《道余录》等资料在淘宝上可以买到复印件,可以看看,从道衍的作品中看,燕王距离道衍心中的理想有很大差距。道衍的诗作可以多看看,早年道衍的诗,锋芒很露,以致被师兄宗泐不喜。但后来年纪大了,道衍隐藏的就很深了。
附道衍《京口览古》谯栌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2、朱棣杀了方孝孺十族,怎么没杀方孝孺啊。现存的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连一句反动的话都没有,完全就被和谐了,而当时的资料说,建文帝讨伐燕王的诏书都是方起草的,现在一句也找不到了。
3,那是《明史》的误载,明朝人的传说而已,见下面。看看《逃虚类稿》中道衍写的《明中书舍人王君(宾)墓志铭》以及王宾的《光庵集》,他们两互相吹捧就知道了。《明史》称永乐e69da5e887aa7a64330二年,道衍还乡,见王宾等应该在此时,而王宾永乐二年却写了《永乐赈灾记》歌颂道衍在海宁等处的赈灾行为,谣言不攻而破。
下面是四库全书《光庵集》提要的一段话:(王)宾字仲光,长洲人。博闻强记,尤精医学。隐居奉母,以孝行称。少与姚广孝相善。《吴中往哲记》称“广孝既贵,归访宾,宾弗与见。方盥,掩面而走”。黄姬水《贫士传》所记相同。《明史·广孝传》中亦略载其事。然观宾集有所作《赈灾记》,称广孝为少师,铺陈功德甚至。宾殁後,广孝为之传,亦极称誉。是两人交契,终始如一。盖流俗欲推尊宾者造作此言,殊非事实。
4、道衍为什么居功第一,而是在后勤保障上的,打仗最重要的是粮草和军心,燕王的大本营在北平,保障粮草和军心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战略,从史实上看,靖难的前三年,朱棣根本就没有目标,只是盲目的防守。因为朱棣摸不清建文帝的实际情况。真正指明方向的是后来李景隆等人的投降,他们向朱棣汇报了建文帝空虚的实情。
5、道衍应该没有只指挥过军队,兵法如何不得而知。上面已经说了,由于最初靖难没有目标,而燕王的手下基本都是北平人,或者在北平有产业和利益的人,所以,有稳定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就非常重要了。建文帝曾经搞过离间计,离间世子和燕王,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可以分析出燕王和世子是有矛盾的,当时来说,谁当继承人还是个未知数。燕王把道衍和世子放在北平,就是让手下吃一颗定心丸,如果北平失手,我的心腹和家人都死,你们还怕什么。
6、通过你题的问题可以看出,你这辈子成不了道衍了,道衍14岁的文章你可以看看,你能超越吗?淘宝上买道衍资料的复印件才30多元。
7,当时起主导作用的不是道衍,即使没有道衍,燕王也要造反。可以看看《朝鲜李朝太宗实录》或者《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的记载,朝鲜人非常关注这个事变,记载很详细,很多都是国内没有的资料,朝鲜人早就看出来,燕王不是好鸟。早在洪武二十二年,朱棣就和当时还是世子的李芳远(即李朝太宗),拉关系,意在搞马匹和兵器。
附点资料给你:《李朝太宗实录》卷六:三年(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乙卯:我殿下回自京师(南京)。殿下过燕府,燕王亲见之,旁无卫士,唯一人侍立(疑即道衍),温言礼接甚厚。。。。殿下离燕,在道上,。。。。燕王停驾,亟手开幕帷,温言良久乃过。
同书卷八:十一月丙寅,计廪使金乙祥道经燕邸,回,复于上(李芳远)曰:“燕王谓臣,尔国王何不送马与我?”,上信之,仍附鞍马以送,燕王受之。
上面这些事情一方面表示燕王和早有准备,一方面表示,不是道衍个人能完成的。
以上问题,都可以在台湾大学王崇武教授的《明靖难史事考证稿》上找到答案(应该是唯一一部研究靖难的综合性著作),淘宝,孔夫子旧书网都有出售,才60元。手都打酸了。
楼主后面的总结:1,关于道衍主编《永乐大典》,其实主要的工作不是道衍完成的,派道衍的目的是道衍是永乐的心腹,知道但又不能说出的内幕很多,所以在有些度上道衍把握的很好,道衍最主要的目的是审查,查出那些对燕王不利的文字和书集,所以现在国内关于不利燕王的材料很少。不利朱元璋的材料,比不利燕王的材料还多,就可以看出。编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毁书。
2、关于道衍的用人,道衍推荐的袁珙生前都没有官职,道衍的十个好友,号称“北郭十友”都只是中书舍人一类的低级官员。只有金忠官至兵部尚书,此外没有记录显示道衍推荐了以后的著名官僚。
3、关于立世子这个问题,前因后果比较复杂,但不是道衍或者金忠的全部功劳,详见《考证稿》第七章,文繁不录。
全手打2小时,校对三次,翻书5本。只为普及知识,不作俗人之谈。
楼主功底较差,应该多学习。
3、关于
谈不上哪个更厉害,刘基很多时候能一针见血,确实非常有远见,但他也是普通人,权力欲他也是有的,另外刘基并非善终,他应该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而且明显朱元璋默许了。从结果上来看,道衍做到的事显然更困难一点,在一个太平时代的大国,一个藩王想造反?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就朱棣做到了,虽然很有运气的成分,但不得不说,道衍确实功不可没,他对局势看的也很透彻,也懂得利用人心,同时他对朱棣非常了解,预期说道衍最后善终是因为朱棣信任他,不如说是他识时务,朱棣和朱元璋本来就是一种人,道衍知道他那么多秘密,朱棣会放过他?两个人比的话,我只能说刘基做得到的事,道衍未必做不到,但道衍能做到的事,刘基却未必能做到。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明史》记载: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
  姚广孝诗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言。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譬如“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如“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写离别之事。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学与诗学上的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譬如他写,“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可怜见花不见人,肠断东风绕花走。但愿东风休作恶,且使北人相与守。一枝送尔表情亲,侑花得句何须酒。”乃是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其中有“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而“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一首,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在景与理一面,则有登览、题画及怀古之作。其中,登览与题画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绘自然之景,或抒感怀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如《洞庭谣》,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万六千顷”,极写洞庭的磅礴气势,由岚云水气之晦明变化,到阳动开
  霁之波平湛湛。山水景物,千态万状,尽在三十二句七言诗里了。又如《题画》一首,写“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屋夕阴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彻之味。另一类题画诗,如《题倪云林墨竹》,则常有睹物思人之意。诗中写“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即言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挚。
  至于怀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观照现世。如《春日过显忠墓》一首。姚广孝立于墓冢前,遥想古人昔时龙风姿,一时“四海服威怒”。然转瞬间,恍惚如梦,万物皆空,只叹“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所以于功名、死生、荣华之执念,全可抛弃。这种超越的观照,既是禅佛之体悟,亦是内心旷达之流露。另外,如《淮安览古》、《过顺德城》等诗,皆如此类,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广孝诗之第二个特色,乃“兼采众家,不事拘狭”,有唐宋及汉魏的风格。元代诗人,写诗常染纤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有哪些贴切现实的职场和官场小说推得推荐? 加拿大有一位作家,每写一部小说都会深刻揭露某个行业的内幕,这... 议论文关于披露行业内幕热潮应不应该 推荐一下写通信行业内幕的小说邮电局、电信、网通、联通、移动... 如何做典型的贤妻良母? 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 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 什么是贤妻良母?怎么做才是贤妻良母? 以 我找回了,半命题作文,600字左右 初中半命题作文:我找回了( ) 半命题作文 《我找回了——》 500字 我找回了······ 作文(半命题作文) 形容人倔强的成语 形容非常倔强的成语 形容倔强的词有哪些 形容倔强的词语有哪些? 关于道衍的几点疑问 明朝的那个姚广孝是怎么死的?解缙又是怎么死的? 道衍和尚是怎么认识朱棣的?或者说怎么跟随上朱棣的? 明朝姚广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珍和伪组词组成语快快快快快快 伪和珍组成语 带有珍和伪的成语 珍和伪组成的成语有哪些 耀武扬威的耀是什么意思 耀武扬威和胸有大志造句50字 耀武扬威是不是写人的 什么动物耀武扬威 求关于历史、文学的选择题 "建安之杰"与"七子之冠冕"分别指谁 建安之杰是谁?为什么? 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谁 “咏嵇康”的诗词有哪些? 求写嵇康的诗 赞美嵇康的诗句有哪些? 咏嵇康的 诗词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故事 无法无天的故事梗概 无法无天 成语故事 “无法无天”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与真有关的成语 带真和伪的成语 什么真什么伪的成语 关于真和假的成语有哪些? 令之不是者 系而罪之求翻译 辄系而罪之的罪什么意思 陈胜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士卒多为用者的用是什么意思 有首歌的开头的对白是 无与伦比为杰沉沦 这是什么歌 稻花香歌词 周杰伦有一首歌 不知道叫什么!但是歌词记得是 伯爵的坟墓 爬... 《稻香》歌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