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因为擂鼓时需要来很大的气力,到收兵时,鼓手累了,换个省力气的敲,就是鸣金古代的哲学家都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就是生自机起来的时候,古人正是利用这种特性用木制成鼓,木同样代表生发,敲鼓就能够振奋起人的精神,打起仗来就更加卖力。那么,鸣百金收兵呢,金、秋、收在古人思维中都是收敛的意思,敲动金属制成的罗或磐就代表收兵,把军队收回来度 “ 藏起来 ” 养精蓄锐准备再战。
古代作战并不像我们现代,没有对讲机,那个时候大多是靠传令兵喊的,但是两军对战一旦打起来,敌我混战,指令的传递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这就导致古人必须选择一种利于传递和记忆的声音,去代替传令兵传达撤退的指令。
另外,鸣金收兵里的金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一块金属,而且也不是简单的传递鸣金就要撤退,进攻的时候会有鼓声,不同的鼓声节奏会代表行进的节奏,同样鸣金就代表撤退的节奏,敌我混战的情况下战士并不能很清楚的分辨出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局势下,那这个时候,不同的指令就很有必要了。
无论是撤退还是进攻,都要讲究策略,鼓有不同的节奏代表进攻的奏《曹刿论战》中有一而战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的金不是一种单一的金属,它包括。金镯和金铙,金铎,每种乐器都有独自代表的命令,同时还要和鼓进行配合。
单一的依靠鼓声所传递的指令是有限的。而且易于被敌人所掌握,当军队战争处于优势的状态下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5,直接撤兵不会导致重要的损失,但如果处于劣势,而退兵信号又被敌方战士所掌握,就会导致敌军的乘胜追击,甚至导致更大的伤亡。那么为什么退兵一定要鸣金,在战争中每个战士的神经都是紧绷的,除了要记繁杂的令旗和指令,还要和敌人厮杀。
所以退兵的声音一定要易于辨认,排除刀剑碰击的干扰。而且声音要易于传递,像鼓声一样,需要能扩散到整个战场。由于古代条件的限制,和鼓声配合的要求,鸣金是收兵最好的指令。
古代上战场要擂鼓收兵时要鸣金是从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兴起的。击鼓和鸣金都是古代战场上指挥官的号令。
击鼓就是进军的意思,在战争开始之前一般就要敲击几下战鼓,让士兵振作士气。我个人认为在战争中敲鼓,鼓声也会让士兵有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一般来说战争时的鼓声都是非常大的,而声音大总是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于当时军队要提前来到战场保持军队的队形,避免不了出现有士兵出现分神的现象。而鼓声可以令那些短暂分散注意力的士兵立刻回神,这样有利于让军队在战争中发挥真实的实力。
同时击鼓的鼓声有衬托气氛的作用。一般来说鼓声都是比较巨大沉闷的,所以说鼓声一般都烘托出当时战场上庄重的气氛。也在间接提醒军队的将士们要严肃对待这场战役,要尽心尽力切不可以三心二意。
而鸣金一般来说是用于战争中收兵的号令。只要在真正中听见打钲发出声音,军队就要立刻停止千金,士兵立即放弃攻打敌军,时刻听从指挥官的安排。这种擂鼓鸣金的规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的。当时在战场上一定是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6两军的一方先击鼓宣战,然后另一方击鼓迎战两军之后都敲鼓的时候才会开战。如果有出现一方敲鼓进军另一方没有敲鼓的话就不能进行作战。如果贸然作战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士兵的士气,导致再而三,三而竭事情的发生。
“鸣金”的“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叫“钲(zhēng)”,形状像钟,但是比钟狭长,上方有柄,可以悬挂。古代战百争中,一旦敲钲,就意味着战斗结束,双方各自撤退。从战场实度际来看,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用皮革制成,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钲的声音清问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楚听见撤退信号。
东周青铜钲。
到了北魏时期,人们发现:铜锣的形状平圆如盘,敲击时声音响亮,比钲答的穿透力还强,就逐渐用锣代替钲,“鸣金收兵”也就渐渐演变成了“鸣锣收兵”。
进入近现代之后,无论是击鼓还是鸣金,都已经无法适应大内规模战争的需要。进攻撤退的信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吹响军号、发射曳光弹等等。当代的高科技战争,战争信号甚至可以是电子命令。唯一不变的是:战争信号,是对军队的统一调度,军令如山,军队必容须做到令行禁止,否则便只是一群乌合之众。8
为什么投降要举白旗而不是举其他颜色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