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特点是什么?-分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特点是什么?-分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刘姥姥在《红楼梦》情节推进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既然刘姥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刘姥姥人物形象。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开始说起。刘姥姥出场时,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妪,她穿着朴素,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此时,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出现在荣国府附近,年事已高的刘姥姥虽然满头白发,但是她身体依然硬朗。当她局促地出现在周瑞家时,可以看出刘姥姥自卑的心理。从刘姥姥外观和打扮来看,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

但是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刘姥姥敢于主动解决生活危机,她前往周瑞家央求见王夫人一面,从中展示了刘姥姥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特征。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刘姥姥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她好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以供贾府众人玩乐。刘姥姥逗乐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1大家,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感念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情,为了让大家开怀一笑,刘姥姥甘之如饴地牺牲自己。

从刘姥姥屡次逗乐贾母来看,刘姥姥是位生性乐观之人,虽然生活窘迫,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作者对刘姥姥进行这一形象塑造,也是为了和贾府位高权重之人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扩展资料

二进荣国府,有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那时候大观园的所有院子都已经住了人了,因此它就不是一般的观景,这当中还有很多跟大观园内少爷小姐们,那些少奶奶们的活动和交流。

这次还到了好几个贾政当初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就把大观园更加全面地介绍出来了。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所以这个活动内容就非常丰富,从而把大观园的豪华美丽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且,她看景物的角度和从贾政、宝玉眼里看不一样了。

第二个作用是写活了许多人物。写活的人物当中最重要的是妙玉。我们看妙玉献茶当中表现出来她的个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给贾母用的杯子,给其他人用的杯子,都是珍品。给黛玉和宝钗的,上边还有晋朝人的题字,还有苏东坡用过的笔迹,都是稀世珍宝。

贾母喝过的那一杯茶,她喝了一口,然后就给刘姥姥喝,妙玉就不要了,让道婆放到外头,准备扔掉了。宝玉就说赏给刘姥姥吧,可以卖个钱,过日子,妙玉说幸亏我自己没用过这杯子,如果我自己用过,我就是砸碎了也不给她,这个地方就写出妙玉喜洁。

通过妙玉献茶反映出妙玉非常微妙的这种潜意识,就是妙玉把她平常自己喝茶的那个绿玉斗给宝玉喝了,给他用了。这些地方反映了曹雪芹对于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那种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三个作用自然也写出了刘姥姥自己。刘姥姥可以说是个编故事的天才,张嘴就来,而且特别适合听众的需要,用时髦的话说,她就是能够适应听众的审美需求。她编的第一个故事,她说下雪天,听见外边柴堆响,一看是个漂亮的十七八岁小姑娘。

她为什么说是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小姑娘?当时贾母身边好些个小姐少奶奶还有那些漂亮的丫头,不都是十七八岁上下吗?说个十七八岁正好,肯定是讨人喜欢。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刘姥姥只讲了外边听见那个柴堆响,有人好像抽柴。

所以贾母就说是不是因为雪天,外边有人路过,抽柴生火取暖。正好这时候外边着火了。刘姥姥可没说个“火”字,刘姥姥要说火字,完了,那底下就没她的活了,就不会讲第二个了。那个火字是贾母说的。所以等火救灭了以后,贾母让她接着讲。刘姥姥接受教训了,不能沾这个火字,要特别小心。

这回她编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故事,说有个九十多岁老太太,本来要绝后了。观音菩萨念她心诚,赐给她一孙子,那孙子十三四岁。你说她编得多好,贾宝玉她看得出来就这一个男孩是贾母最钟爱的,90多岁老太太比七十岁要年长二十多岁呢,老人都愿意听长寿的故事,而且肯定讨人喜欢。所以说,民间艺术家刘姥姥善于根据听众的审美需要,进行即兴创作。

第四个作用,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这里边就写到当时王熙凤的女儿,大姐抱着一个大柚子玩(那时候还没取名字呢),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玩很久了,他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好,这里头什么讲究呢?

这个好像是冥冥之中缘分是佛手指引的结果,曹雪芹在这儿他是进行了这么一番暗示。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刘姥姥不就说了嘛,取个“巧”字,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而刘姥姥在第四十回中说的两句连句也是值得注意的:“大火烧了毛毛虫(指一场大火(谐音:”祸“)将会把贾府烧得一干二净),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指巧姐本是如花朵享受大户人家的富贵,但是贾府之败使她流落了烟花巷,后来经刘姥姥救助在农村有了个很好的结果),刘姥姥用庄稼人乐观、幽默的本色,来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处境,也体现了雪芹对乡下人一种由衷的赞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姥姥


贾母和刘姥姥的交往是《红楼梦》后半部线索发展的重要引线,特别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有贾母之丧的重要伏笔。要言之,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是因为一进荣国府受了恩惠来报答,打算放下那些新鲜农产品就走,她被挽留并参加大观园盛会,如周瑞家的所说是“竟投了这两个人的缘”。“这两个人”是凤姐和贾母。刘姥姥投了凤姐的缘,实际是凤姐投了刘姥姥的缘,就是第五回预示的巧姐命运:巧姐被狠舅奸兄卖进妓院,为刘姥姥所救,凤姐留余庆,“乘除加减,上有苍芎”;周瑞家的说刘姥姥跟贾母投缘“这可不是想不到天上缘分”。“天上缘分”是句很重的话,只有“木石前缘”与之有可比性。而刘姥姥被招待参加几次宴会,远不符合这句话的分量,实际上应该是贾母投了刘姥姥的缘,并对应到刘姥姥在贾府势败时葬贾母。无巧不成书,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后,贾府有两个人病了,一个是巧姐,一个是贾母。刘姥姥解释巧姐病因是“身上干净,眼睛又净”,后来巧姐偏偏落入世上最肮脏的角落;刘姥姥解释贾母病因是“不惯十分劳乏”,后来果然因为抄家这一比“劳乏”重的灾难而死。可以说,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埋下了小说后部情节的两条并行伏线:刘姥姥投凤姐的缘救巧姐,投贾母的缘葬贾母。
第二,贾母见刘姥姥时称“老亲戚”,是颇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3社会经验的贵族老太太对贫苦老太太的客气称呼。后因巧姐与板儿联姻,刘姥姥成为贾府名副其实的亲戚,真正跟贾母对等的老亲戚,二进大观园贾母对刘姥姥的称呼预埋了后文伏线。
第三,因贾母介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从一进“打秋风”者,变成尊贵的座上客,表现在两个很蹊跷的细节上:其一,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竟然住在贾母处,成了荣国府“第一把手”的客人,而能 住贾母处的,是宝玉、黛玉、宝琴。其二,宴大观园刘姥姥被安排在贵宾位置,游园前就餐她“傍着贾母一桌”吃,游园后宴会,贾母西边是薛姨妈,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是王夫人。刘姥姥竟然坐在王夫人之上!很不寻常。刘姥姥的位置当然根据贾母旨意安排,而这样安排说明贾母在跟刘姥姥交谈后,慧眼识人,肯定刘姥姥的智力不比“四大家族”常驻贾府的贵宾薛姨妈差。贾母跟贾府那些势利眼不同,她看人是着眼才智而不是地位和贫富,她八十大寿留下喜鸾和四姐时曾说:“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她两个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饶。

二进荣国府,因为有了一进这个经验以后,有了这一层关系以后,二进荣国府曹雪芹就直接写刘姥姥见到了王熙凤,而且很快就见到了贾母。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这样的话整个前面已经写过的就不写了,不重复了,这很高明。而且还有一点一进荣国府只写了一回,只占了一回的篇幅,二进荣国府,占了三回半,所以二进荣国府是刘姥姥跟贾府关系的最重要的部分,那么我们这个题目叫《穿针引线刘姥姥》,这个穿针引线的基本任务,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里面,表现得就更加充分了。二进荣国府,有四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那么这个大观园的规模这么大,你怎么才能把它的各个景点它的美丽豪华介绍出来,主要是通过两个活动,一个就是17、18回贾政带着贾宝玉和一帮卿客去验收。验收的时候呢,到了好几个景点,那么十七十八回一方面是介绍大观园;另一方面,为了表现贾宝玉的才华。可是如果十七、十八回,把大观园都介绍了,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单调,而且那时候大观园没有住人,所以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它和贾政验收的时候,参观大观园有几个很大的不同。

一、前言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5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算是王家在京中的一门连宗之族,但知者甚少,早已疏远。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了日常常用的俗语,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作者在前八十回中著作中,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十九到四十二数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用了相当多篇幅,在一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突出他的人物特色,到底刘姥姥这个村气十足的人物魅力何在?而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向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以下就书中所见资料及各家说法作一比较分析:
二、红楼梦笔下的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探
刘姥姥在今通行本《红楼梦》中,共有七次进荣国府,正好安排在贾家不同的状况时,成为一条隐藏的伏线,见证贾家的兴衰:刘姥姥第一次造访在第六回,全书才完成布局,许多人物还不曾登场,故事还未展开,此时是为序幕阶段,说明了刘姥姥与贾府新关系如何建立,以为尔后情节发展的张本;第二次造访是在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之间,这时贾府最鼎盛得意,这几个章回充满了欢笑与快乐;第三次造访书中并未加以描写,可以加以略过;第四次造访,是贾府家破人亡最倒楣的时候;五、六次是见义勇为救了巧姐,更反衬出贾家亲戚落井下石的可鄙面貌;第七次则不但巧姐事件风波平息,而且宁荣两府也复了官,赏还抄的家产,宝玉、贾兰双中进士,宝钗有孕,贾政也答应巧姐嫁给周家,除宝玉出家的憾事之外,贾府笼罩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下,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便说些将来「怎麼升官,怎样起家,怎样子孙昌盛」,暗示著贾家将在有一番繁荣再起的远景。所以刘姥姥几进荣国府,正是一条伏线,见证贾府不同的荣衰。刘姥姥七进荣国府中的言语行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刘姥姥的形象如下:
(一)朴素实在的老农妇
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形象,根据第六回中对刘姥姥的描写是:
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刘姥姥本来只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勤恳实在与对庄稼生活的投入。而第六回劝狗儿时说:
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刘姥姥对狗儿的劝说中,强调要能安分守己过日子,更责备狗儿「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要狗儿过著量入为出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三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但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屡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而且把那些奢侈消费一再换算为平实的居家生计,如三十九回写贾府吃螃蟹: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又四十回中写:
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裏铁掀还沉,那裏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刘姥姥也觑著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著糊窗子,岂不可惜?」
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著平实的居家生计:贾家一餐的钱够庄家人过一年的生活,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而上好的纱穷人想他作衣裳也不能,富人却拿著糊窗子,刘姥姥一再地叹息。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提出沈重的谴责。
(二)乐观进取、突破困挫的勇者
面对困难,有人坐困愁城、一筹莫展,但刘姥姥却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更能勇於突破眼前困境。第六回的叙述,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心中烦虑,却只能「吃闷酒」,「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当狗儿夫妇愁云重重时,刘姥姥劝勉狗儿:
如今咱们虽离城住著,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狗儿冷笑道:「……有什麼法子可想的?……」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刘姥姥要狗儿勇於面对自己的生活,天无绝人之路,但是必须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刘姥姥热爱生命,他真正懂得生命是甘苦皆备的,对所有的不如意,他并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愉快乐观的心情去面对、去解决。这是多麼平实又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能乐观的面对生活,但遇到困挫时,是否有勇气、有毅力面对层层难关?那就未必了。刘姥姥为了突破生活难关,勇敢的带著孙子板儿向著高门大院的贾府前来了。但这却有几个难关要过,首先要先克服自己向人告难求帮为耻的心理障碍。《红楼梦》第六回中,狗儿提出与王夫人陪房周瑞以前极好的,刘姥姥道:
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
可见刘姥姥也知道人情冷暖,以前「极好的」朋友,现在时过境迁,又多时不曾走动,这也说不得如今是怎样了。或许去了要碰钉子,甚至更要被奚落一番。但刘姥姥却马上答应了。甚至认为:
舍著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能以这样开朗乐观的态度面对第一个难关,当然勇气十足。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并非真得十分顺遂,仍有层层难关要过,《红楼梦》第六回中叙述他到了贾府门口,请门房通报周瑞的情况是这样的:
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裏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著,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
这些侯门三等豪奴,对这个村鄙老妇先是「打量了他一会」,然后「都不瞅睬」,甚至有人想要加以耍弄欺骗,幸好有一位老年人指点他明路,这是首先遇到的困挫。后来虽得到周瑞家的带领,但仍要得到平儿的批准,又要看凤姐的脸色,太愚曾评论这段历程是:
这是千千万万泥中的蚂蚁,向著天中的明月进发的路程啊!(太愚著《红楼梦人物论》,收於《红楼梦艺术论》,台北,里仁书局,民75年1月初版)
「泥中的蚂蚁」是多麼的卑微!而「向著天中的明月进发的路程」又是多麼困难艰辛!刘姥姥却不畏惧,一步又一步往前迈进。

(三)滑稽幽默的丑角
刘姥姥到底是不是一个丑角?历来讨论者众,各家皆有自己的看法。张欣伯於〈再谈刘姥姥〉一文中十分鄙视刘姥姥,认为:
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丰」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著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尤其刘姥姥二进荣府的时候,作者写他装疯卖傻,磕头跌跤,更把「打抽丰」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台湾日报,第九版,民63年8月22日)
张欣伯以为曹雪芹是厌恶「打抽丰」的人,所以刻意糟蹋刘姥姥,而刘姥姥二进荣府时,各项表现都视为丑态,认为是曹雪芹故意丑化刘姥姥,但这样的批评实在太过了。
而述先於〈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一文中,则对刘姥姥给予高度的肯定,说:
如果笑能给林黛玉那种悲剧美人很多快乐,刘老老是很乐於变成可笑的人。……大观园中的山水花木,鸟兽虫鱼,是用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却能敏感到一种不完美。在这个人间天堂画龙点睛,使他最生动地大放光明,却是那个土头土脑的刘老老。这位老农妇从田野走进大观园,给大家带来了朗笑的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中央日报,第十二版,民63年5月27日)。刘老老是全书中的丑角……在小说的结构中,丑角最接近作者与读者,也最能洞察情节的神秘运转(中央日报,第十二版,民63年5月28日)。
〈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一文中,傅述先对刘姥姥推崇备至,以为刘姥姥为大观园带来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补足了大观园的不足。这样的说法似乎过誉了,因为刘姥姥的确为大观园带来短暂的欢笑,但仍不足「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傅述先接著又在〈欲海与情天〉一文中说:
在刘老老进大观园之后,有一种新的发展:黛玉哭得更少,笑的更多,她和宝钗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改变看成小说情节的关键……(中央日报,第十二版,民63年6月3—5日)。
这似乎又将刘姥姥的地位提的太高,刘姥姥於《红楼梦》一书中的确有其地位,但把它视为小说情节的关键,则又过度抬高。
童元方〈论红楼梦中的丑角〉一文,仍是将刘姥姥归为丑角,但他却是带著同情与了解的态度,他说:
在这许多伤痛的扭曲脸谱中间(指《红楼梦》中的丑角),刘姥姥遍历岁月的刻痕,依然晃漾著明朗的笑容。……知道为了取笑儿,刘姥姥很能欣赏自己的土气,狡猾还胜过鸳鸯凤姐一手。……刘姥姥在大观园的种种丑态,制造出一连串的笑料,然而不论就事实来说,就心智来说,读者嘲笑刘姥姥,也嘲笑自己。(收录於《红楼梦研究集》,台北,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民71年3月五版,页79。)
童元方以为刘姥姥虽是丑角,但绝非丑恶的人物,而是明朗而有自信的,能够欣赏自己的土气所带来的欢笑。
太愚於其〈刘老老是丑角吗?〉一文,则对丑角的说法表示反对,他说:
她是内心蕴藏著沉重的使命,艰苦的心情而来的∶来了之后自必须一方面战战兢兢进行争取;而另一方面却必须随机应变,敷衍环境。她哪裹是什麼滑稽逗笑的人物?她不过偶然闯上了一个陌生的舞台,遇到了一群喜欢看热闹戏的观众,这才被人强制化装,临时做了一回票友罢了。……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也颇有心机,但不邪佞。……就实质上说,她不过是一个冒充的丑角而已(收於《红楼梦艺术论》,王国维、林语堂等著,台北 ,里仁书局 民75年1月初版,页111—112)。
太愚以为刘姥姥只是一个冒充的丑角而已,其实在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她更非一般丑角角色的鲁莽、低能、邪佞。另罗湛德於〈圆通世故的刘姥姥〉一文,也持相同看法:
作者将这个村妇写得太生动深刻了,刘姥姥虽曾有言行引得大家发笑,但她并不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只是她的处境穷困,只有如此才能巴结到一门有钱有势的亲戚。所以我们加果认为刘姥姥是个可笑的人,毋宁说她是个可怜的人。(见罗德湛著,《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民87年增订再版,页387。)
罗湛德於文中对刘姥姥是带著同情的态度,认为刘姥姥种种表现并非装疯卖傻,而是对於有钱有势亲戚不得已的巴结。梅苑於《红楼梦的重要女性》中的看法相近,他说:
刘佬佬是丑角吗?不错,她是丑角,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丑角,因为她表演得太精彩!然而,在那些傻憨的表情中,却隐藏著一份泪影。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佬佬是丑角,但她决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所以,刘佬佬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所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如果她有贾母的地位、财势,她也会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决不是一个可笑的谐角,因为境境有时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特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81年10月二版,页20—21)
综观以上说法,张欣伯与傅述先的说法,一个过度贬抑,一个又过度尊崇,应以童元方、太愚与罗湛德、梅苑的说法较为恰当。至於刘姥姥是丑角,还是冒充的丑角?我想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综合两者看法,刘姥姥的确曾是丑角,但是丑角只是她众多面貌中的一种,再需要她当丑角时,她愿意当一个开心果。但需要她展现魄力与智慧时,她就展现了她智者与侠客的一面。
至於刘姥姥是否有心逗人开心?恐怕是有的;是否有心巴结?恐怕也免不了。但是批评她是「装疯卖傻」、「种种丑态」,又未免太过,其实她种种引人发笑的举动,除了配合凤姐与鸳鸯逗弄大家外,很多都是来自於乡下人本色,如行令时脱口而出「一个罗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引得大家几次大笑,那是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於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於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著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做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的可爱。刘姥姥所以深得人缘,原因就在这里。
而刘姥姥究竟是可笑还是可怜呢?《红楼梦》作者於书中并没有加以评断,但由刘姥姥种种泰然自若的表现来看,恐怕较接近童元方所说的「知道为了取笑儿,刘姥姥很能欣赏自己的土气」的看法,刘姥姥并不可怜,她也知道大家都取笑她的土气,但她乐在其中,更以为大家带来欢笑为乐。
(四)机敏能言的公关人才
若抛除对刘姥姥存有可敬或可鄙的主观印象,纯粹看刘姥姥两进荣国府的公关才能的表现,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贾府这样的堂皇世家,素常往来的不是王侯卿相,就是至亲好友,像刘姥姥这样一个村野老妪,平白去登门,恐怕真连边都摸不著。但刘姥姥不但进入了贾家,并且满载而归,除了一股勇气,更凭著她机敏能言的公关才能。在一进荣国府之前,她已经考虑到,她所认得的只有半生不熟许久不见的王夫人及仆人周瑞,关系疏远,地位悬殊,是否能完成任务,恐怕困难重重。所以她首先决定去拜访周瑞,打听门路,懂得能「以知彼知己为前提地有目的性的出击则是发展公关关系的第一步」(见高志忠著,〈智慧艺术与现代公关——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我见〉,红楼梦学刊,二○○○年第一辑,页310)。后来得到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协助,见了凤姐,并且得到了救命的二十两银子,这又符合「借助中间人物的传播与沟通才能成为公众所关注和容易接受的对象」(〈智慧艺术与现代公关——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我见〉)。
至於第二次进荣国府,刘姥姥带了当令的瓜果野蔬,回礼的这个举动,一方面是知恩图报的善良天性,一方面却正是发展人际交往的最好方式。比起第一次进荣国府,刘姥姥解除了乞讨的外衣,理直气壮多了,也拉近了与贾府之间的距离,也更因此有机会见到了贾家至高无上的贾母和贾家其他重要人物。这一次更有机会表现她的长才,在大庭广众,她善於察言观色,应对得体,如第三十九回与贾母一见面: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著笑,福了几福,口裏说:「请老寿星安。」……贾母向众人道:「……我要到这麼大年纪,还不知怎麼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麼著也不能。」
看她的表现多麼机敏,讲话又是多麼得体。把贾母的每一项缺点都说成了优点,难怪取得了贾母的欢心。更把村野所见随意编派,「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这随意编派之间,其实也是用了心思,专挑贾母、王夫人爱听的说,却又能不落痕迹,真是高明!至於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她何尝不知?却全力配合,引得全场狂笑,更赢得贾府上下的喜爱,这岂不是最高明的公关人才!
(五)富人生阅历的智者
虽然刘姥姥只是一个没读过什麼书的乡下老太太,但由於生活经验的累积,却往往成了指点迷津的智者,《红楼梦》中的几次表现他的处世智慧,如第六回中劝告狗儿:
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著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麼男子汉大丈夫呢!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
这样的劝说真是一针见血,鼓励坐困愁城的狗儿,跳脱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又四十二回,劝告凤姐儿不要太娇惯孩子,说:
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他小人儿家,过於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
虽然刘姥姥读的书并不多,但说的这段话确是切合人生的道理,过於娇贵的小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不起一点点风雨的吹折,而在风雨中长大的孩子,风雨往往却成了他滋润的养分。而刘姥姥这些生活智慧,乃是来自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能为困惑者指点迷津。

(六)知恩图报、见义勇为的热心人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为了告难求帮,得了二十两银子度过难关。在第三十九回中,家里好容易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头一起摘下来的,没敢卖,就留的尖儿孝敬贾家的人。虽只是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却也是穷人家的心意。不意竟投了贾母等人的缘,留下解闷。而就在这几回中闹了好多笑话,惹得大家开心,虽然因此又得了许多的馈赠,但这并非是他来贾府所怀抱的用心,她原本是为报答凤姐给二十两银子而来,这一次的奇遇,其实是意外的收获。或许在她的内心是有一些些这样的期望,但那也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能进一步获得生活的改善?但到了第一百一十三回写到,贾府已经由盛转衰,凤姐更病了,刘老老来探病:
凤姐道:「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便在手腕上褪下一支金镯子来交给他。刘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个。……」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只得留下,……
在贾家落难时来探病,完全是出自於知恩图报的心肠,若是刘姥姥是个贪财的人,这时绝不会拒绝凤姐递交的金镯子。尤其最后在贾家众叛亲离,甚至落井下石想捞点好处时,刘姥姥仍然没有忘记主动前来关心贾家。巧姐狠心的舅舅王仁和叔叔贾环动脑筋要把巧姐儿卖掉时,刘姥姥出计策救了巧姐儿,这不已经只是知恩善报而已,更是见义勇为的侠客行为了。在众多丑恶的面貌中,刘姥姥却始终不改她的知恩善报与见义勇为的热心,更是难能可贵。
三、余论
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像建筑一座巍峨大厦一样,必须先有一张精细完美的蓝图,每一个细部结构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红楼梦》是一部八十万余言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事物这麼多,作者更必须耗费无数的心血,匠心独运,才能获致如此的成果。
此书并不以离奇古怪故事取胜,而从日常生活细节著手,表现了深刻无比的人性。作者以悲悯尊敬的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为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刘姥姥虽是一个小人物,作者对於刘姥姥的人物刻画,掌握住以细节描写和性格化语言的运用,表现他多层的面貌,突出她的人物性格,这些也是值得注意并欣赏之处。
我们读《红楼梦》,不能只沉醉於故事的悲欢离合,更要能进一步去欣赏他如何成功的创作书中人物形象、小说的章法安排、思想的启发,这才是真正《红楼梦》的精髓所在。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皇”字打一成语 “皇”字,打一成语… 皇(字)打一成语 皇字打一成语 用“无可奈何”怎么造句? 无可奈何造句 用无可奈何造句 无可奈何造句句 丧sang怎么组词 丧可以怎么组词 丧的组词有哪些 丧怎么组词 千的成语有哪些 千个成语有哪些 百百成语有哪些 带有千的成语有哪些? 赏析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八百字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概括 《刘姥姥进大观园》部分分析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特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一直下降,散文,文言文一窍不通,怎么办? 文言文怎么从一窍不通到全会怎么学 偶对文言文一窍不通,求解 文言文翻译,我对这个一窍不通啊!谢谢啦! 如果当年是魏延守街亭 历史会怎样? ? 街亭怎样才能不失守? 马谡失街亭的后果历史上(不是三国演义)是什么 《三国演义》 中“马稷失守街亭,让人嗟叹” 请简述相关情节 三碑四柱对联怎么写? 唯勤唯俭好传家是什么意思? 以信以诚堪处世 农村父母碑上序言 近智近仁近孝悌,希贤希圣希显达 的理解意思 胡公大帝解签大全 帮忙解胡公大帝灵签 第九十一签 胡公大帝灵签解签 帮忙解胡公大帝灵签6688 霸王别姬电影小四最后怎么样了? 大家都那么讨厌他 霸王别姬里面那个小四干什么了 霸王别姬里,小四最后知不知道他是蝶衣捡来的?他的结局是什么? 《霸王别姬》中最后红卫兵找小四干嘛? 中国古代文学! 凡蒂文是什么文学? 文学文本赏析怎么写 文学的文是什么意思? 带古三个字的成语 带古字的三字词语 成语千古什么响 千古有什么成语 “种瓜南山下,瓜熟子粒粒一摘为瓜好,二摘为瓜稀三摘犹可为... 【黄台瓜辞】 诗的内容?作者? <<黄台瓜辞>>为什么只有三句?而大多数的唐诗确是两句或四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