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朝历代的用人政策不尽相同zhidao,在东汉前主要由州郡以茂才、孝廉名义向朝廷推荐,由朝延考核予以任用,但所荐之人大都既无真才实学又无封建德行.曹操在当时采用"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是石破天惊之举.求贤三令充分表达出曹操的雍容大度、不拘一格和求贤若渴的心内情.他不仅有"求人"之心,更有"用人"之智,因而在当时他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分人才也有其二,这些人才帮助曹操在事业上取得了两大成就:一是完成了北方容统一;二是为曹魏代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阐述曹操人才政策的正面影响,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做法,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以下是对于曹操的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
扩展资料:
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
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参考资料:曹操(三国魏政权奠基人)_百度百科
因为谁也没见过他。我觉得人们实际上是见到了自己心中的枭雄的不同摸样。
就算见过他,也未必见到真人。因为曹操肯定不会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和感情放到外边。
我觉得曹操可能就是一个有点胆识,但又有些命运色彩的人。一开始可能只是像一般的文武双全的人一样,有一些“知识”。但是后来在混乱的局面中,逐渐接触到一股力量,心中储存的知识、心魄就开始生根发芽,后来就领悟到一些罕见的知识。这些知识非常宝贵,只有很少的人能得到,即帝王的特有知识。我对曹操选择后继人这方面感到额外注意,他7a64e58685e5aeb9330几乎没教他的儿子什么,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这种特别的知识在没有根器的情况下,无法被领悟到。我觉得这就是因为曹操的思考密度是不同凡人的。他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表现了能称量别人器量的本事,就像把你放在手上掂掂又放回去。有些事,他要等到你到了一定火候在告诉你。我认为他已经知道事情本来会如何发生,这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诸葛亮是详细地知道布局军事,但是经常被政治干扰。司马懿知道人心,但他兵法知识有限,只是事先算准别人而已。
如果你本来内心没有这种知识,即便是碰到恰当的刺激,也无法发展。你看,江东鲁肃后的那个大都督,十年苦读兵书,积累的就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肯定也一定作为某种转化的介质。他就能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能够影响因果机理,操控大局,如果他事先把火烧的计划告诉下属,效果就不会产生。
我觉得曹操是无师自通,他接触的那股知识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战乱时期,人们是不需要知识的,谁希望得到就可以收集很多。当曹操把自己置于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中央时,他就自然感触到了点亮他心中原有的那部分知识媒介,而心领神会到特别的知识。像最先开始起义的那些割据一方的人,就没有这种特别的媒介。刘备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