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是同一人,可以看百度百科
知名80后写手,河南鹤壁人。北京广播学院学生。网名微雨燕双飞、细雨轻寒。女。
1985年的人间四月天出生于河南。2003——2007年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高中时担任校学生会的部长和班里的宣传委员。
身高:1米67
体重:40公斤
获奖情况:
2003年获“中华杯”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初赛作品:《关于薛宝钗落选才人之我见》
2004年获北京市朝阳区文明礼仪形象大使称号;
2004年获迎奥运首都市民文明礼仪形象大赛优秀选手称号;
2005年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四届辩论赛季军暨单场“最佳辩手”;
2006年获北京市“我们这一代”征文比赛散文组一、二、三等奖。
并于06年参加“红楼梦中人”演员选拔活动。参赛角色:林黛玉
出版物:
出版文集《教室朝南 没有风筝》(2004年5月)《年华恍然》。
历年在《萌芽》杂志发表主要作品情况
《感谢<萌芽>,感谢“新概念”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2004年1月
2006年9月大四上学期一开始,已连续六学期总分全系第一的成绩申请保研,10月中旬接到北大保研通知书
现已保送北京大学研究生
《锦瑟年华》瑶琴卷(女版小说)的主要作者之一。
麻宁的文字,清灵而柔婉,像水一样淡然恬美,也如蔷薇,淡而不俗,花蕊小但是不能挡住它的芬芳。她的作品常常融瑰丽的想象与平静的叙事于一体,被读者称之为“指尖的温暖”。她善于描写和刻画校园情怀和都市情感,其散文灵动跳脱,以细腻温馨、真切感人见长;小说创作不落窠臼,能将创作触角延伸至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想象丰富,叙事富于色彩感和画面感。
“旧书不厌百回读”,比如《红楼梦》。这样一部奇书正读反读顺读逆读,一气呵成地读,断章取义地读,竟也读出些念头来。
比如说——薛宝钗落选才人。
宝钗第一次被提及是在第四回中:“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近因今上崇尚侍礼,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宝钗的出场远不及黛玉那般隆重,一段话即被带过。而历来许多读者认为,待选入宫,不过是为了给薛宝钗一个步入大观园的由头而已。自此,宝钗,黛玉,宝玉三人已经相会,则“应选”一事,早与文情无涉,似不必再做深究。
但问题是:像宝钗这样一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更兼“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封建社会完美女性典范,竟何以落选?而落选前后情状,书中又何以只字不提?
我不赞同“落选是为了给宝钗和宝玉提供朝夕相处的机会,使故事顺理成章地展开”这种说法。
薛宝钗何以落选?
我个人认为,宝钗虽是应选“才人赞善”,但对于封建时代的帝王,后宫女官与“妃嫔嫱”一般无二,所谓“崇尚诗礼,征采才能”,不过都是往自己面上贴金的粉饰之词。既是选枕边佳丽,又非挑母仪天下的皇后,则宝钗所具有的那些“品格端方”之德,“举止娴雅”之行,吟诗作赋之才,持家主事之能,统统成为无足轻重的条件。而宝钗身上所缺少的风流婉转,妩媚袅娜,却偏偏正是导致她落选的死穴。一朝天子大张旗鼓地选秀,选回这么个木头美人作什么?难道还让她在枕边劝些“仕途经济”倒人胃口不成?这样看来,大观圆里惟一入宫应选的宝钗,不及黛玉之“娇”,凤姐之“辣”,平儿之“俏”,袭人之“柔”,晴雯之“媚”......倒是最不该去参选的人了。
宝钗落选之后,曹雪芹在此处再无下文,以前读来觉得很疑惑,后来明白了,以宝钗这等大家闺秀的身份,落选终究是件很没面子的事,难道还能让薛姨妈领着挨堂挨户地去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我们落选了”不成?薛家是贾府的贵客,这样的事,他们不提,又有谁敢哪壶不开提哪壶地谈论呢?宝钗落选的事情,全府上下小心翼翼决口不提,最终“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而在二十八回中端午节元妃赏赐,给她的一份格外优渥。其中之一,应该是安慰她,安慰这位美丽而聪慧的表妹;另一个意思可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独她与宝玉的节礼一样,凤尾罗,芙蓉箪,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向,就是既然进不了宫,那么,将来可以稼给宝玉,成为她的亲弟媳妇。
那宝钗落选后的反应如何呢?依宝钗的性格而言,垂泪啼哭决不可能,最好成绩的南方是称病不出,避免见人。第七回中周瑞家的问候宝钗并与之闲谈一节,有一段很重要的对话:
周瑞家的因说:“这两日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哪里的话!只因我那宗病又发了,所以在家静养两天。”
书中写宝钗与黛玉都是有宿疾之人,但是黛玉的病几乎成为她个人特点和气质的一部分,书中一再提及;而宝钗抱病却必有因由。这次犯病就是一个好例子,只由她与周瑞家的这一番对话,便可推知宝钗“入宫——应选——落选”的这一串情节,必定发生在四回以后八回以前。更重要的,宝钗这一病,还引出了整本书中一个关键情节: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因为宝钗抱病在家,宝玉上梨香院探望,方才引出了那可做全书一根红线的“金玉之论”。这里的情节最耐人寻味,第八回以前,写黛玉、宝钗一前一后地相继进了荣国府。黛玉一到,书中就不厌其烦地写她和宝玉的关系,从第三回的宝黛二人一见如故到第五回中的“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止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胶如漆”,无处不体现二人的情笑意切;宝钗那边则写得很简略,只说她“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对她和宝玉的关系,未有片言只语,可是一到第八回,二人突然就有了“识金锁、认通灵”这等亲昵的举动,书中对此又颇多细节描写,极富小女儿温馨之态:
宝玉......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绾着黑漆油光的髻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的,看上去不见奢华,惟觉淡雅。
宝钗......看见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头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系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如此的“相看两不厌”!这番情景几乎可以与黛玉刚进府时与宝玉的对视相媲美了。
还有些动作描写也值得注意:
宝钗......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缨络摘出来。宝玉......与宝钗挨肩坐着,宝钗......便嗔着不去倒茶......
何其亲昵的情状!难怪黛玉见之生妒了。
回到正题上来:宝钗对宝玉的态度,前后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很简单,因为入宫应召“才人”,她——落——选——了。
落选的事实击碎了宝钗以及日渐式微的整个薛家的富贵梦,使她对未来的设计多半落空。而且就薛姨妈而言她那宝贝女儿的前途,首先是参加选秀,以成为才人、赞善,但既然这条落空了,她们不得不重新寻找能够“送我上青云”的借力“好风”。很自然地,她们的目标落在了离宝钗最近的宝玉的身上,并且有王夫人和薛姨妈处心积虑地散布“金玉姻缘”这样的舆论空气。这一举动收到了预期的结果,此后宝钗、宝玉的关系果然有了质的变化。更有意思的是再后来元妃省亲夜的一段情节。
宝钗建议宝玉将诗中“绿玉春犹卷”的“玉”字改为“蜡”字,并举以出处。宝玉听后对宝钗笑道:“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你姐姐了!”此时宝钗的反应是大违她平时的性情的:“宝钗也悄悄笑道:“还不快上去,只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这话若出自黛玉之口,论语气是再自然贴切也没有了。但从宝钗嘴里说出来,乍看之下大为反常,宝钗似乎很忌讳宝玉“姐姐、弟弟”的提法,有意淡化这种关系,拉近与宝玉的距离。
至此,宝钗落选这一事的前因后果,个中情由让我得到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或许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这些猜测中有些将宝钗想得很不堪,我并不是“倒钗派”。只是试图站在书中人物的立场上,给自己一个认为合情入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