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取法乎上,词目,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②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③《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扩展资料:
《帝范》·四卷(永乐大典本)
唐贞观二十二copy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赐太子者也。新、旧《唐书》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亦题曰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后有元吴莱跋,谓征云南僰夷时,始见完书。考其事在泰定二年。
盖此书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复得旧本,故明初转有全文也。《唐书·艺文志》载有贾行注。而《旧唐书·敬宗本纪》称:宝历二年,秘书省著作郎韦公肃注是书以进,特赐锦彩百疋。是唐时已有二注。今本注无姓名,观其体裁,似唐人注经之式。
而其中时称杨万里、吕祖谦之言,盖元人因旧注而补之。其词虽不免冗赘,而援引颇为详洽,足资参考。惟传写多所脱误,谨旁考诸书,一一厘订,各附案语於下方。zd仍依旧史,厘为四卷,以复其旧焉。
语出《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zhidao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内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容
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意思: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这句话出自《易经》
深层意思:比如著名的用人德重要还是才重要的论辩百。我之前也有提过度,就个人来说,当然要分别考虑;但就整个社会风气来说,则应该把德放在第一位。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上”和“中”的关系。“才”的重要性,普通人都明白,不论在任何时代有才之人都是受人喜爱的,而且人人也都乐意做个有才能的人;但“德”不然,唯有有德之人才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德有时常常要和私欲作斗争,就像宋儒所说的“灭人欲”(当然不理解这句话本身含义的人总喜欢望文生义诋毁前人),而普通人常会为了眼前的私欲、小欲而放弃道德,这种时候道回德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我们看以前重德的社会,有才之人一样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其中有才无德者也不在少数;再看看如今,整个社会只重视才能,至于答道德则一无所用,社会风气又何其败坏!所以重德者必重才,重才者不必重德,二者之优劣,何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