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百
取法乎上,词目,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②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度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③《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扩展资料:
《帝范》·四卷(永乐大典本)
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赐太子者也知。新、旧《唐书》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亦题曰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后有元吴莱跋,谓征云南僰夷时,始见完书。考其事在泰定二年。
盖此书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复得旧本,故明初转有全文也。《唐书·道艺文志》载有贾行注。而《旧唐书·敬宗本纪》称:宝历二年,秘书省著作郎韦公肃注是书以进内,特赐锦彩百疋。是唐时已有二注。今本注无姓名,观其体裁,似唐人注经之式。
而其中时称杨万里、吕祖谦之言,盖元人因旧注而补之。其词容虽不免冗赘,而援引颇为详洽,足资参考。惟传写多所脱误,谨旁考诸书,一一厘订,各附案语於下方。仍依旧史,厘为四卷,以复其旧焉。
取法乎上zhidao,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无所得。
——《易经》
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回水答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取法夫上,仅得夫中”与此类似的话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意思是: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9
【出处】《周易》。
【作者】春秋时期孔子所撰。
扩展资料:
1、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2、后世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影响极大 。
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