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百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度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寓景于情?确定不是寓情于景吗?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问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答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借景抒情)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专,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触景生情)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融情属于景)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情景交融)
1、定义不同
“融景于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36种感情的色彩。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顺序不同
融景于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融情于景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
情景交融是情和景融合一起,同时描写。
3、性质不同
融景于情是一种思想活动。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
扩展资料: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景抒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情景交融
其实是一个意思。
古人喜欢附会,认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的灵性上才能够写出好的诗歌。诗歌的一般格式也基本上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而现在的误人子弟zhidao的老师更加的喜欢附会,于是造出了这么一堆意思相近的东西来。
借景抒情在借字上,一般认为景物是作者故意所为之的,而感情是专事先存在的。
触景生情重点是触,是主观上的看到景物,然后不自觉的心中有所块垒、有所跌宕、有所生情,这种感情完全是那一瞬间油然而其的。也就是说景物先于情感。
融情于景属、情景交融就是比较复杂的感情与景物相互纠结,有种那种不分先后的感觉。融情于景一般故意而为之,而情景交融则真的是达到了一定的忘我境界的。
以景结情类似借景抒情,但是很明显,优于触景生情。我所说的优于,是指作者写作手法的老练程度。
写了这么多,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如果满意记得给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