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1)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1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出自《大学》开篇,儒学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zd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回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答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复、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简单的解释一下:
1、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真相;
2、致知,就是得到知识;
3、诚意,就是意念诚;
4、正心,就是心思制正;
5、修身,就是修行自身素质;
6、齐家,就是治理好家里,齐,就是整齐规范的意思;
7、治国,就是治理国家;
8、平天下,就是治理好天下,使天百下太平。
总的意思就是:穷尽了事度物的真相,才能得到知识,懂了知识心意就诚心了,心思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那么自身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家就能治理知好,进而能治理一个国家,直至使天下太平。
反过来,也可以说:想要使天下太平,必须先能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先能治理一个家庭;能治理好家庭,自身的素质要修养好;要修养自身的素质,就要心思正;道要心思正,必须心意要诚心;要心意能够诚心,必须要懂道理懂知识;懂道理懂知识,首先要学会钻研和穷尽事物的真相。
释义: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百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