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出处《资治通鉴·汉记》 失此二策,羌人致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释义“失”,错失,差错。“毫、厘”,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指稍微相差一点点,结果会造成很大错误。
意思是:
因为开头相差很微细,但造成的后果就可能偏差得很远。
原文节选: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白话译文:
所以如果婚姻之礼废弃了,那么夫妻都会很困苦,而且会发生无数淫奔苟合的罪恶;如果乡饮酒之礼废弃了,那就会弄得没大没小,而且会发生争执殴斗并惹上官司。
如果丧祭之礼废弃了,那么为人臣子者也就薄情寡恩,而且数典忘祖的人就多起来;聘觐之礼如果废弃了,那么君臣都不安其位,那么诸侯任意作恶,而且叛乱、侵吞的战乱就会发生了。
所以礼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消除邪恶也是无声无息之中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世的圣王都很重视礼教。《周易》上说:君子在任何事情的开端都很谨慎,因为开头相差很微细,但造成的后果就可能偏差得很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礼记·经解》。
扩展资料:
字词解释:
毫厘:长度的小单位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3,十毫为一厘。
失:失误。
差:差错。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相关典故: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经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语见《旧唐书·卷二零零·朱泚等传·史臣曰》:“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蛇螫不能断腕,蚁穴所以坏堤。”
本作“差以豪厘,谬以千里”。《汉书·卷六十二·司马zd迁传》:“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故易曰:‘差以豪厘,谬以千里’。”
或作“差若豪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亦作“失之毫厘,差内之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亦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陈书·卷十九·虞荔传》:“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据重位容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惑於浮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