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女子行礼的方式比较讲究,古代汉人女子的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知。
大礼:
两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
常礼:
右手压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双腿并拢屈膝,微低头。
一般性礼节,只是右手压住左手。
你说的应该是满礼,满道人叫蹲安,但手在左腰,也有说,汉人在左腰,满人在右腰。
拓展资料:
1.打拱: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
2.打恭: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时,上身专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
3.团拜: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
4.跪拜: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
5.三拜: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
6.欠身:全身或身体属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
我国古代称呼别人,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直呼其名。《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即:幼称名,冠称字,五十以上称排行。伯仲是排行顺序的名称,即: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例如:三国时候吴国的孙坚,生四子。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关于称名,除君父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之外,其他人称呼别人,则是称其字或号。决不能称其名,否则就是不尊敬,不礼貌。《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其字也。”这就是说,幼小的时候,大人可以称其名,等到长大加冠之后,就不能称其名,而要称其字了,以表示尊敬。什么是冠呢?《白虎通》说:“冠者,卷也。卷持其发也。”即束发的意思。《释名》说:“冠者,贯也。所以贯韬发也。”还是束发。为什么要重视冠呢?《冠仪》说:“冠者,礼之始也。故圣王重冠。”什么时候开始冠发呢?《韵会》说:“男子二十加冠曰冠。”称弱冠。《礼记"曲礼》说:“二十曰弱冠。”又说:“男子二十冠而字之。”而“冠而字之”是“敬其名也”。则我国古代称字的含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5义是尊其人而称其字,含有尊敬客气的意思。为什么称字就是尊敬、客气呢?因为字是表德。《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故称表字。称名是指明是谁,即验明正身,称字则是表其德行。指明是谁这是不尊敬的,而表其德行是尊重其人。所以要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
在称字方面,根据其年龄的大小,还有称“且字”和称“正字”的分别。“且字”就是在其“字”之后加一“美称”甫或父字,“正字”则是在其“字”之前加上表示其排行顺序“伯仲叔季”的一个字样。什么时候称“且字”,什么时候称“正字”呢?一般的原则是,青年人加美称甫或父字,老年人加排行顺序。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尼,排行老二。青年时称其且字为尼甫,老年时称其正字为仲尼。那么,中年时如何称呼法呢?那就是既在其字之后加上美称甫或父字,又在其字之前加上表示其排行顺序伯仲叔季之字样。例如:周幽王时的大臣伯阳甫和周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等就是。关于“且字”和“正字”,《杂记"疏》说:“甫,且也。五十以伯仲,是正字。二十之时曰某甫,是且字,言且为之立字也。”关于“甫”或“父”字,这是对男子的“美称”。甫音府(fǔ),与“父”字同音同义。《说文》说:“甫,男子美称也。” 。《仪礼"士冠礼》说:“承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注》说:“甫是丈夫(即男子)之美称。孔子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至于“父”字,与甫同音同义。《释名》说:“父,甫也。始生己者。”《集韵》说:“父,同甫。”《广韵》说:“父,男子之美称。”《诗经"大雅》“维师尚父”《笺》说“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说:“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仿此。”《释文》说:“父,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则父与甫字皆是对男子的美称。而《仪礼"士冠礼》所说的意思是,承继袭职,保持爵位的人是排行老大,称伯某甫,而其弟弟们则按照排行顺序“仲叔季”称他们所应当称呼的字样。
称呼别人除了根据被称呼人的年龄大小,有称且字和称正字的不同之外,还有根据被称呼人的身份贵显,爵位高低,官衔等级,职务轻重等的差别而有称其“美称”和称其“尊称”的不同。美称就是加一甫字或排行,尊称则是称其爵,称其职,称其官衔,称其封国等。美称是泛称,对一般人都可以用。尊称是专指,只有对与其身份相适当的人才可以用。例如:玄嚣称青阳,这是称封邑。武王之弟称周公,张良称留侯、彭祖称彭伯,老聃称老子等,都是称爵位。伯阳甫称周大夫,是称官衔,司马迁称太史公,是称职务。总之就是称其美称和尊称,不称其名。
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
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应
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9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
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