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米 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在"宋四书家"中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蔡 襄 (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苏轼最擅长的是楷书其次行书,其《黄州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被称zhidao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最擅长行书草书也很棒,其中小行代表:《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大行代表:《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草书回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
米芾行书草书造诣都是极高,代表作:《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
蔡襄的书法造诣很深,借用苏轼的称赞来说:“君谟行书第答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法,代表作有:《陶生帖》、《京居帖》等。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苏轼代表作《黄州寒食帖》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黄庭坚以《松风阁》为代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蜀素帖》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蔡襄《蔡襄自书诗帖》等,碑刻有《万安桥记》等。
1、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在书法方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面也有很高成就。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的特点是潇洒丰润,豪放活泼。他长于行书,他的字受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五代时书法家杨凝式书法的影响。
他为了精研书法,曾下过苦功。他揣摩古人的笔意,推陈出新,突破了晋、唐以来书法的传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存世的苏字真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祭黄儿道文》 等。
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很好,风格雄健秀美。他学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笔意,加以变化,自成一格。存世的黄字真迹,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华严疏》等。
3、米芾,他的行书、草书都自成一家。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否定传统。他认为书法贵乎天真自然,流露个性,反对矫揉造作,装腔作态。米带的墨迹,存世的有《蜀素帖》《米芾二帖册》《法书三种》等。
4、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他的书法学习唐颜真卿,兼取法晋人。他的草书参用“飞白法”,写得非常精妙。所谓“飞白”是写出来的字笔画中露出一丝一丝白道,像枯笔写成的一样。他传世的真迹,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扩展资料:
他们已将唐法融会到自己的笔墨之中,成就了新的法度。”苏、黄、米、蔡对前贤经典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他们的师法、崇古,既有共性,又个性突出,各呈特色。
书法史上,历代善书者代不乏人,能够独创一体并流传下来的可谓凤毛麟角。苏轼富于艺术创新精神,在各个领域内都戛戛独造,文章称“苏文”、词称“苏词”、书法亦称“苏体”,在生活中也标新立异,戴的帽子称“子瞻帽”,吃的肉称“东坡肉”。
才华横溢的苏轼凭借自己的天才和对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与领悟,创造出了书史上具有自家面目的“苏体”。
米芾师法的对象十分广泛,是由唐人而入魏晋的,取法甚至兼及古篆《石鼓文》、竹简和器鼎铭文。唐人中颜真卿、欧阳询、沈传师、段季展和褚遂良这五人对他的影响最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