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易>曰:"君子慎始百,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礼记也是汝家经典之一.礼记引<易>的度这句成语与史记内容相似而文字不同.在现流行的<周易>版本里也找不出来,故不知它是出自易经还是易传知.
至少说明一点,汉以前至少有两个版本的<周易>,加上现流行的,有三个不同的<周易>
【字词解释】毫厘:长度的小单位道,十毫为一厘。失:失误 差:差错。
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比喻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版差很远。
【语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权,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前两个是对的。毫、厘意为: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意思是开始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4时虽然会有很微小的差别,结果却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语拼音为: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是:《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意为:君子行事需要谨慎,开始时有一点小错误,最后也有可能酿成大错。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2、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汉语拼音为: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是:先秦孔子的《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意为: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宋代朱熹对此集注:“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意为:事情做的过头就会造成小的分差,最终成为大错。
扩展资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成语资料:
1、成语解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成语举例:孙先生却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后变成弄臣。这一来,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闻一多《屈原问题》)
3、成语结构:复句式
4、产生年代:古代
5、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汉语文字】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汉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字词解释】毫厘: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失:失误 差:差错。
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比喻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道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回远。
【语出】答《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成语性质】含贬义
【近义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英文翻译】One false step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类别】:喻理类
【色彩】:含警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