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捕斩敌军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7王、相、将军、阏氏等;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外界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如“杨咸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分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由于封建社会亲贵用事,即用人惟亲造成的”;
张德芳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应从西汉王朝内部寻找,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始终尖锐,李广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不能逃脱斗争的冲击,统治阶级的尔虞我诈造成了李广悲剧性的命运“。
三、自负其能
就李广自身的内部因素看来,李广难封原因出自个人,概括来说就是李广“自负其能”。表现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注意谋略,治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还表现在私受梁王印和杀霸陵尉两事上。
扩展资料:
西汉名将李广,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战七十余场,令当时的草原霸主匈奴颇感畏惧,“号曰“汉之飞将军”,但正是这样一个名满天下的将领却不得封侯,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李广更因”失道“而选择自杀。
未得封侯的遗憾以及悲剧性的结局让李广备受当世人的同情,”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而伴随着“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传并广为认可,李广逐渐成为那些壮志难酬的文人骚客、失意官吏的精神寄托。
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则更是将李广幻化为针砭当时军队建设弊端、寄托人们呼唤与寻找军魂的希望”,落破才子王勃更是在名篇《滕王阁序》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直接感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广难封
提起汉朝名将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一生对国家忠心耿耿,履历军功,正如唐朝诗人王昌龄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一名小将,此人臂长如猿,身材高大,擅长骑射。
汉文帝后期平定七国之乱之时立下战功才小有名气,但没有给予封赏,之后调任边关太守,辗转多地太守,因汉朝初期匈奴屡屡骚扰边境,随与匈奴小规模交战多年,此人打仗勇猛,在匈奴人那里打出了名声,所以很多匈奴人提起飞将军甚是畏惧
李广一生命不大好,运气很差,虽然任太守多年,长与匈奴打交道,但打的基本都是防御之战,但因其彪悍所以在匈奴那里很有名,在汉武帝第一次与匈奴大规模交战之时,因为其名气太大,所以匈奴将四倍与李广的全部主力对准李广一部。
致使其全军覆没而被生擒,后因自身彪悍得以逃脱,也正是因为匈奴将全部主力用来对付李广致使后方空虚,此时的无名小将卫青才得以率军直接打下了匈奴的圣地龙城,若不是李广名气大吸引了匈奴主力,卫青首战估计也没那么容易大捷,但李广逃回长安后被贬为庶人
此人善于骑射,身高力大,有一次上山打猎,天色快黑之时往回走,快赶到城里之时,在路边草丛立发现一只老虎,因离城里太近,怕其出来伤人,情急之中拔箭射向老虎,待走近看原来是一块大石头,而箭已经射进石头五寸有余。
随行下人用力也没能拔下,李广自己也赶到奇怪,随即架起弓箭有射了好多次就是射不进,自叹‘我李广空有一身本事,可惜若不是在军中又有何用’李广也教自己的子弟射箭,但其子弟也没有人可以超过李广,可见是有天赋的
第二战是在卫青收复河硕时被召回,但召回之后又没能打上主力,而是被派往另一边塞做太尉守城,以吸引匈奴主力,还是有卫青带兵辗转回河硕打主攻,飞将军李广又一次为别人做了嫁衣,未能立下大的战功,而许多以前自己的手下,资格尚浅的新将士都加官进爵封侯的,却没有李广的什么事。
因为汉武帝一向是以军功轮赏,可谁让他李广运气不好呢,尽管这样李广还是没有一点怨言,对汉武帝忠心耿耿,期间一方诸侯王刘安谋反,案子牵涉到飞将军李广,汉武帝就只说了一句话‘谁都会,说李广有叛逆之心,朕不信’
李广也曾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多年,在淮南王刘安有叛变迹象之时,汉武帝决定亲自下江南给以警告,身边大臣担心安全问题,毕竟皇帝要去的是封王的地盘,虽然推恩令下达了,但是时间不长,难免会有意外。
汉武帝随即命令李广负责行辕的警卫工作,在淮南国期间,刘安和儿子企图拉拢李广对汉武帝行刺,但被李广察觉,并告诉了汉武帝,随即汉武帝的车队提前跑了,这才躲过一劫
最后一次是在汉武帝决定跨越沙漠与匈奴决战时,此时的李广以年近六十,两鬓斑白,临行前跑过去找到汉武帝,希望可以打主力,可以立下大的战功,自己也明白日后是没有机会的,汉武帝答应了。
但吩咐大将军卫青对用李广悠着点,毕竟年龄大了,在战争中为了牵扯敌人主力部队上当,最后一站战死沙场,死后汉武帝十分难过,将其厚葬,并将李家后人调做自己的贴身护卫
李广戎马一生,令匈奴闻风丧胆,对汉武帝忠心耿耿,汉武帝曾言‘好的将军要能打,更要能挨,能打如卫青,能挨当如李广’可惜时运不济,干的一直都是跑龙套的活,永远只是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3为别人做嫁衣,到死也没能封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难封侯的原因:
一说为“杀已降”。李广在世的时候,就对他自己没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请教一位操望气之业(相面)的王朔。王朔针对李广自悔在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降的800名羌人之事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这个看法有第一手的文字资料为据,在日本史学界相当普遍。但因蒙上了一层唯心论色彩,国内持此说者却不多见。
二说为“杀霸陵尉”。李广曾因兵败而丢了将军职,一天夜晚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按规定不放行,李广手下的人说情道:“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酒醉的霸陵尉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1不能夜行,何况过去当过将军的人!”后来李广复职,公报私仇,借故杀了霸陵尉。明人董份于是说:“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史记评林》引)此说似以小节论大端,难以令人信服。
三说为“治军不严”。宋人何去非认为:“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史记评林》引)所谓“治军不严”,是与李广同时代的一位将军程不识治军整严相对而言的。李广领兵作战不讲“军阵”;停宿驻留,不击刁斗;幕府中那些表册文书也大多省约。然而他对征战大事还是肃审慎严的。司马迁就认为他与程不识一样是“名将”。所以,南宋叶适对此辩驳说:“李广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论之,固非矣。”(《学习记言》卷二《史记》)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发展了他的观点,认为李广是“攻兵之将”,程不识是“守兵之将”,“非可一律论也”。
四说为李广系“常败将军”。宋人黄震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史记评林》引)司马光也认为:“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既然如此,当然不能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