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春寒料峭,形容春天异常寒冷的天气。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古诗云:“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回大地,草木萌发,此时,人们总感到春比冬冷。正如农谚云:“春冻骨头秋冻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从人体生理上说,人体皮肤表面上热和冷的感受点呈块状分布,冷点多于热点。所以,前额皮肤对冷敏感,而对热却不太敏感。面部皮肤对环境温度变化有很大敏感性,每平方厘米有8~9个冷点,而热点仅有1.7个。
苏轼-春寒帖
躯干皮肤对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肤大。
环境温度的刺激所产生的敏感度直接取决于被刺激皮肤区域内感受点的分布情况,皮肤感受点密度愈大,对温度变化则愈敏感。农历立春节气过后,人们对突然变化的温度一时难
工笔画春寒
以适应,气温虽呈上升趋势,但是春季风比较大。据测试:当气温为1.1℃,风速为2.2米/秒(约相当于2级风)时,体感温度为-2.8℃;当气温不变,风速加大为9.3米/秒(相当于5级风)时,此时体感温度可达-15.5℃。可见,由于风速的变化,在同一气温下,体感温度会有较大差异。故谚语云:“穷在债,冷在风。”此话具有一定科学性。
入春后,人们一时碰上“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的“倒春寒”天气,则会感到更加寒冷,正如谚语云:“反了春,冻断筋”。
统计表明,中国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几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春寒,较严重的春寒平均3~4年一遇。春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寒又可分早春寒和倒春寒。气象上将春分前发生的低温阴雨冷害叫早春寒;春分后发生的则称做倒春寒。由于倒春寒发生时间较晚,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种、育苗及栽插季节,因而对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时,这时的天气又湿又冷,对人体的健康也非常不利。
春寒料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chūn há来n liào 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出自宋·释自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扩展资料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初春的寒冷
出处:宋·释普百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度
示例:那是一个阴问冷的漆黑之夜。~,风雨凄凄。(何为《春夜的沉思和回忆》)
近义词:初暖乍寒
反义词:春答暖花开
参考资料春寒料峭_百度百科
【词 目 】料峭春寒
【发 音】 liào qiào chūcopyn hán
【释 义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出 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百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示 例 】~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宋·吴文英《风入松》词)
每年农历新年过后就到了春天,时间自然是冬天刚过去的时度候,农历一二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