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汉中郎的堂弟李蔡,“蔡为人在下中”,“下中”,即《汉书古今人物表》之第八等,下等之中。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景帝时,李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位至三公。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7a64e78988e69d83339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引诱他们投降,来降的有八百多人,在他们投降的当天我就杀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史书记载的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而损兵折将、兵败不敌的次数却也不少。李广自己也承认“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从不落在别人后面,却没有半点够封侯资格的军功)。
还有一点是李广他曾经接受梁王的授印,而梁王一直想做皇帝 。
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有三:
1,李广在世的时候,就对他自己没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请教一位操望气之业(相面)的王朔。王朔针对李广自悔在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降的800名羌人之事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这个看法有第一手的文字资料为据,在日本史学界相当普遍。但因蒙上了一层唯心论色彩,国内持此说者却不多见。
2,李广曾因兵败而丢了将军职,一天夜晚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按规定不放行,李广手下的人说情道:“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酒醉的霸陵尉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过去当过将军的人!”后来李广复职,公报私仇,借故杀了霸陵尉。明人董份于是说:“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史记评林》引)此说似以小节论大端,难以令人信服。
3,治军不严,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61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在《史记》对李广的英勇还有这样的描述: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所以在后来一提起李广,所有的人都会挑起大拇哥说:牛牛牛
以至于王昌龄在他的《出塞》诗中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的威名可以说名扬千古。
随便翻一下唐诗我们还会发现其他大诗人对李广的追捧,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而唐初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表达自己身世的艰辛和对李将军的叹息。
李广是这样强的一个将军,当他是个小兵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当他是个将军时,带领数百人以空城之计,迷惑数千匈奴骑兵,还主动出击射杀对方大将,然后潇洒离去。
当他赋闲在家时,外出打猎,竟然一箭射进石头。当他被抓时,竟然在数万敌人中翩然离去,还斩首甚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专业能力极强的将军,却到死也没能升职加薪,而且以不太光彩的情形死去。
元狩四年,既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击匈奴,因迷路贻误战机,愤恨自杀,那一年他60多岁,没有战功,没有侯爵,只留下一句悲怆的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不但没有升职,就是在《史记》中对李广战功的描述也及其贫乏。
第一次立功,他还是小兵,史书这样说“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好吧这是一个格斗能力很强的小兵。
第二次立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史书这样描述“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就两个字我们再次承认李广擅长格斗。
这两次轻描淡写的立功之后,翻遍《史记》我们再难看到李广还取得什么功绩。
摆空城计,射石头,被抓后逃跑,这所有的一切都已及其魔幻,美丽的笔触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无畏、无惧、英雄、强悍的将军形象。却将李广所有的失利,无战功隐藏其中一笔带过。
在《史记》的最后李广还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如此高的评价,在后人眼中神一样的存在,这个李广李将军为什么会终其一生也没法升职呢。答案很清楚就是“无功”在汉武帝一朝军功是重要的升职利器,而李广在成名后却没有立下哪怕一丁点的战功。
这就很奇怪一个这么强的将军怎么就是无法立战功呢。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可是汉武帝实行“寇可往,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64我亦可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政策的时候,李广数次出兵却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汉武帝就评价李广,说他“数奇”,用现代话说就是这人太倒霉是个扫把星。
王维也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看来运气差是李广失败的根本原因了。
可是这种归于天命和命运的说法好像不太能被现代人接受,毕竟我们知道“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李广的个人事迹中找点蛛丝马迹。
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取旗后被封上谷太守,不久就被平调上郡太守。而原因则是这样的: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这时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景帝时期国力弱与匈奴以和亲为主。
第二、李广自负其能,比较自大。
第三、匈奴日以合战,李广每天和匈奴打仗,全是被迫的防御吗,不一定吧?
第四、恐亡之,害怕失去李广,平调上郡太守。这里是真的害怕失去李广吗?
所以结果大概是,李广自负,出击匈奴,与和亲不利,容易挑起事端所以平调走。之后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地当太守,然并卵没有升职过一次。《史记》说的比较隐晦。
“皆以力战为名”初看好像是他立功了,其实不然,这个翻译出来就是“全部因为好打仗出名”。结果是好打仗,打来打去一直平调,原因是什么?不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你小子做防御可以但是太好斗,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你还不惹出来麻烦!因此一直平调。
当然这里我们还有一个例子证明李广的这种自大,不顾全局。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陇西太守正是这一段平调时期的故事,李广诱降800羌人然后诈杀。试问这与和亲政策是否相悖?
自大自作主张还能从另一件事中看出来。
元狩四年,李广随卫青出征,那时李广年事已高,而且留下了“数奇”的名声。所以汉武帝让他打侧应。原文摘录如下: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典型的不听指挥,原因是什么?还是自大!自以为可当单于,便不听军令结果贻误战机。综合上面的事情,李广自大,自作主张,不顾大局的性格跃然纸上。
李广不但自大、不听指挥而且他个人心胸也有些狭隘。
当他“平明寻白羽”的时候,一次外出晚归,经过霸陵因为不合汉制,霸陵尉不予通行。李广便问他“你可知道,我以前是将军”,霸陵尉回答“别说以前是将军,就是现在是将军你也不能过。”。这里霸陵尉的话好像不太好听,但至少他在做自己的工作,而且严格执行。结果是什么?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因为这么一点个冲突,李广记仇了,李广报复了,死灰复燃后,他杀人了。
这样的情况,与他同时期的韩安国也遇到过,而人家这么说“公足于治乎”意思就是你这样的小人物,我犯得着跟你计较吗?
这一件事儿来看,李广不但度量小,而且阴险狠毒,这和之前诈杀羌兵800又如出一辙。试想这样的行为,汉武帝会不会知道?如果知道这样的人汉武帝敢不敢用?
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小肚鸡肠,心狠手辣。李广除了英勇善战外,在《史记》中留下的就有这些。所以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一开始“格猛兽”的评价应该是对李广最中肯的评价,李广乃是一猛兽也,小规模战役冲锋陷阵则可,集团作战需要顾全大局的时候,李广就“数奇”了。
严格来说李广如同一片铁锈,个人能力极强,为人则太差,《史记》说他很守部下爱戴,那也只是小团体,同级别高级别的将领或许对他一肚子的不满。
自大的性格,长期没有战功,不能封侯的现实,对李广本人的心理也有极大的打击,所以当他最后一次出征就完全我行我素急功近利了。而且变得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所以他死的时候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和当初项羽乌江自刎:“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有什么区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常作为文人墨客怀才不遇自怜之喻,然而武帝时期李广难以封候真的是因为刘彻识人不明,另眼相待吗?
飞将军李广
先看景帝文帝时期,文帝曾经对着李广感慨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足道哉!’。虽然文帝欣赏他,但是由于文帝的皇位是别人给的【功臣诛杀诸吕后选拔的】,在位期间只能以稳为主,所以李广在文帝期间无功可立的。
后来汉景帝继位,本来李广凭借七国之乱中夺取帅旗,理论上是足以封候的。但是这小子确搞不清楚谁是老板,竟然先接受了梁王刘武的一枚将军印【刘武曾经和景帝因为帝位有过龌蹉】,可想而知,回京后景帝鸟都没鸟他。毫无ZZ头脑。
教科书上李广射虎图
在驻守北地时,虽然流传出什么李广射虎传闻,提升了李广的知名度然而这对于封侯没什么卵用!而他在刚到任时,居然干了件很搞笑的事,把个霸陵廷尉调到自己军中【李广败战后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0被贬民后由于晚归城那廷尉不给特例开门让他进去】,人刚到就给立马砍了??毫无大将风度,人家按照规则办事的。
到了刘彻继位时候,李广虽然始终没能封候,但是名声确实在朝野很大。于是刘彻一继位就提拔李广为未央宫卫尉【可见刘彻并未刻意打压他】。前129年刘彻派出四路大军里,就李广输的最惨——全军覆没!要不是汉代律法比较好可以以钱赎罪,以刘彻那性子估计李广就报销了,更别提封候的事了。
漠北之战
最后关于导致李广自杀的那场战役‘漠北之战’,也完全是由于自己不服从主帅的命令,擅自出击,导致迷路。致使匈奴王逃脱。所幸,最后这次几乎相当于国运的战役获胜了。战后卫青派人送食并询问其因时,惧怕因误战收到刀笔吏的侮辱而自杀。这里我们感到很奇怪,前面我们说了汉代法律只要不是谋反,其他罪都可以以钱赎买,李广根本就是罪不至死,这里我个人的看法是其已对封侯感到绝望了,纵观其一生大小七十余战,都没能成功所以其对此已经感到绝望。
纵观李广一生,即使偏爱李广司马迁,在史记中花费大量的文墨来描写李广的战斗,但是每场战斗或战役都毫无一条达到封侯的标准【秦汉封军侯极严斩首一千或者俘虏一千达到最低级别侯位】。至于什么‘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之类的文人无病呻吟不看也罢。我觉得宋人黄震在《史记评传》中说得比较中肯;‘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震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没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