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见”字能表现作者采菊时无意之中看到南山的悠然自得心境。而“望”则是有意为之,不能表现主客体浑然无间的意境。
苏轼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对“见”与百“望”有过比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度索然矣。
饮酒二十首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专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己忘言。
[译文]
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
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
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属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孟二冬)
不可以.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知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道,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如果内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容意趣.表.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这首诗的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
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
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原诗: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64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来到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生活。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望着那飞鸟结伴归回,他认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