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原文: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白话译文:
披星戴月百乘船扬帆经过这里,远远地望见集贤林,见佳气盈盈、闻颂歌阵阵。这里路不拾遗,可知政之严肃;野外多滞留的谷穗,可见时局度之和。天有秋凉暑热,可以让诗人吟咏;晴天带来了美丽的溪山让人沉醉。于是我捉蟾蜍研墨,写出的彩笺书信几可剪开宛若轻纱的江波。
出处:出自北宋书法家米芾问《蜀素帖》中的《重九会郡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米芾生性常喜欢到太湖之畔游山玩水,吟诗赏石。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的九月,应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答希之邀请,赴太湖近郊的苕溪游览。正值时宜,米芾遣兴抒怀之余赋诗数首。临行前,林希取出珍藏二回十多年的蜀素一卷,请他题写诗文。米芾信手而成此《蜀素帖》。
米芾用笔“八面出锋”,于变化中显沉着笔力,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其“刷”字之风。《蜀素帖》通篇用笔纵横挥洒,动荡摇曳,骏急痛快。在正侧、偃仰、向答背、转折、顿挫中形成刚柔相济的姿态、痛快淋漓的气势与沉着痛快的风格。
米芾《蜀素帖》释文 搞个全点的注音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jiàng烟,旖yǐ旎nǐ云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龟厌曳yè尾居。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qú。
报汝rǔ慎勿语,一语堕duò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
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野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牋jiān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wèi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6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岘山,谬miù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迢迢tiáo愿招类。金颸sī带秋威。欻xū逐云樯至。
朝隮jī舆yú驭yù飙biāo。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蟾餮tiè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彻。鸿胪lú初唱第一声。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zé。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zhuó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jū尫wāng鸱chī那一顾。
迩ěr(业)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zhǐ。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元佑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敝fú记。
题识:
增城嗜书,又好米南宫书,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尝与增城言米书无第二,但恨真迹不可得耳。□二十余年,竟为增城有……
犹有蜀素存米者,幸逭郁攸献晋卿。堪与渔村为合璧,似争兰畹擅连城。书虽涉放原归整,□固云颠颇具英。磬折幽光非谬誉,谓狮捉象是精评。
癸卯仲春上澣
御题
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附福隆安家不戒於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提什纪其事。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传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戊申孟夏御识。
臣董浩奉敕敬书
跋文:
顾从之:蜀素一卷乃庆历四年甲申东川所造,东园邵子中藏於家二十余年,至熙宁元年戊申装褫成卷。先记其尾,虚其首,以将属善书者。庆历至熙宁二十余年矣,至熙宁八年乙卯胡完夫、徐道渊、闾丘公显观於子中家,展转数遍,亦题其尾,尚其素也。至元佑三年戊辰始为米溪堂书,熙宁至元佑又几二十几年矣,子中、完夫诸公爱其素如此,不知诸公及见溪堂之词翰否乎?
评议:
清王澍:风神秀拔,仙姿绝世,去鸿堂本万倍,为米老行书第一。
概述:
蜀素帖为绢本,米芾书於元佑三年(一○八八)九月二十三日,计五五六字,纵二七‧八公分,横二七○‧八公分,今收藏於台北故宫。与苕溪诗卷同为米芾中年时期成熟作品。前有董其昌题识及清高宗是七言诗一首。后有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顾从义、王衡、董其昌及高士奇等诸家跋语。明朝时曾为汪宗道、吴廷、顾从义所藏,董其昌将之刻入戏鸿堂帖。清代则经王鸿绪、高士奇、傅恒收藏。该帖书於绢织的质地上,上有『乌丝栏』,亦是织出来的
转摘请注明中书网及作者!谢谢!
[ 本帖最后由 都市野狐禅 于 2008-7-15 23:49 编辑 ]
米芾生于1051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2岳外史、鹿门居士。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他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在古代很有名气。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他6岁时就能够背诗百首,8岁时开始学写书法,10岁便可以摹写碑刻,从小就有声誉。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他的字体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南宋书法家姜夔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此意。
是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凡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他的字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非常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和骏马飞奔的神气。他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大致可以看出他受5位唐代著名书法家的影响最深,分别是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的,“独有四面”、“刷字”也许就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这正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蜀素帖》为米芾的墨宝,此帖由于丝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此帖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蜀素帖》后有跋: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有些拘泥,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
《蜀素帖》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其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蜀素帖》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后来清朝著名书法家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有满满的8首诗句。此帖最早由湖州郡守林希保存。
人家问的大意 他非给你胡扯八扯的不行 驴头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