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接踵而至可以用来形容东西。
接踵而至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后比喻连续不断的到来或发生。用在没有生命的东西上的例子有“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孽海花》25回),现在也有“问题接踵而至”的说法。所以易中天以为《品三国》出名后,赞赏和口水接踵而至。 也是可以的。
拓展资料:
古今汉语“接踵而至/来”所形容的主要是人,但又不限于人。在实际使用中,通常在“接踵而至”的前后出现众多人或事物,或作概括交代,或作具体说明。如:
①新年伊始,一连串的重大国际事件接踵而至,令人喜,令人怒,令人哀,令人乐。(新华社2004年1月5日电)
②施工中,接踵而至的一个个困难、一只只“拦路虎”摆在官兵面前。(《陕西日报》2011年6月20日)
③几个时辰后,各种消息接踵而至,有的说太平军刚过黄河,有的说已经打到了保定府,更有甚者说快到廊坊了!短短半天内,街上各种逃难的车马都已经出动,纷纷向城外拥去。(《乔家大院》第三十二章,南海出版社)
④党国元老戴季陶、于右任、居正、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陈果夫、陈立夫接踵而来,若口婆心,晓以利害,唱红脸白脸都有,他终于颤抖着双手填写了加入国民党的申请表格。(《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河南文艺出版社)
有的字面上虽未见数量交代,但实际所指的则为多数、若干,不一而足。如:
⑤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元史》列传第五十八)
有时,“接踵而至/来”直接形容的事物只有一个,但它必然是跟随在另一个或另几个事物后面紧接着来到的。如:
⑥信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语气猥亵,使得格里菲思心生腻烦,紧接着第二天又来了一封,过了一天,第三封信又接踵而至。(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人生的枷锁》,上海译文出版社)
⑦可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有几个国家的政府通知他们的驻苏大使不得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任何仪式。(刘平安、刘京胜《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例⑥的“第三封信”、例⑦的“另一个问题”,都暗含着在它的前面有别的事物,而且它们一定是同类性质的事物(都是“信”,或都是“问题”),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人或事物“到来”,就不能使用“接踵而至”或“接踵而来”。
因此,“接踵而至/来”最完整、最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踵:脚后跟。一个接着一个到来。形容人或事物相继不断,或一个紧接着另一个到来。
不对,接踵而至形容来人很多,络绎不绝,这里用接二连三比较恰当
接踵而至可以用来形容事情的到来,例如几个时辰后,各种消息接踵而至,有的说太平军刚过黄河,有的说已经打到了保定府,更有甚者说快到廊坊了!短短半天内,街上各种逃难的车马都已经出动,纷纷向城外拥去。——《乔家大院》第三十二章(南海出版社)。
接踵而至 [ jiē zhǒng ér zhì ]
基本释义: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白话译文: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4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士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如今您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士不也太多了吗?
例句: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联翩而至 [ lián piān ér zhì ]
基本释义 :联翩:鸟联着翅膀疾飞的样子。形容人接连来到。
2、纷至沓来 [ fēn zhì tà lái ]
基本释义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顾客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例句:李大夫能治好障碍性贫血病的消息不胫而走,求医的癌症患者纷至沓来。
3、川流不息 [ chuān liú bù xī ]
基本释义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处: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白话译文: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例句: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人民大街的自行车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