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里面盛赞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这个人有勇有谋,有一次,汉景帝把自己的亲信宦官排到李广的驻区,让这个宦官和李广一同领兵。这天,宦官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打猎,路上遇见了三个匈奴骑士。宦官很高兴,觉得这次可以捡一个便宜,自己有几十个人,对方只有三个人,稳胜啊。双方就打了一场遭遇战,战斗结果却出人意料。宦官的所有随从都被射杀了不算,宦官自己也被射伤了,而对方没有伤亡一个人。
宦官落荒而逃,逃回军营,立刻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李广。李广得到这个情况,分析出这三个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立马组织了数百骑兵追赶那三名匈奴骑士。
三个匈奴骑士,因为这次是步行出来活动。在几十里外,被李广带的骑兵追上。李广立马指挥军队包围匈奴骑士,发动攻击。最后李广亲自射杀了两名匈奴骑士,活捉了一名。这足以看出李广的英勇。
刚要把俘虏带回去,这是出现了意外,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了数千名匈奴骑兵。匈奴骑兵看到李广这只百人骑兵,也很惊讶,立马上山摆开阵势。这样居高临下,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占据优势。李广的部下骑兵,各个吓得不行,对方有几千骑兵,自己这点人马,还不够人家塞牙缝呢。
李广看到匈奴人不立即发动进攻,却上山摆开阵势,就明白了,这是个突发情况,并不是埋伏。于是,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于是,李广不但没有带手下马上往回跑,反而朝着匈奴进发。李广大概在离匈奴军队二里多路时停下来,然后命令士兵下马解鞍。这时候有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2人问李广,说敌人是我们的好几倍,现在离敌人这么近,万一敌人发动攻击,我们该怎么办?李广倒没有直接回答手下是的问题,而是说,他们认为咱们会逃走,咱们解鞍表示咱们没有逃的意思,敌人更会觉得我们再引诱他们出战,这样们更不敢进攻我们。
果然如李广所料,匈奴没敢进攻。这时候匈奴一位骑白马的将领出阵监护手下的士兵,李广立马上马,带十几人,射杀了白马将。然后从容回阵,接着卸下马鞍。而且命令士兵放开马匹,睡在地上。
天逐渐暗了下来,匈奴的疑心更重,怕汉军夜袭,就撤退了。第二天,李广回到军营。三十六计解释空城计时,说道: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李广这次,恰好注解了这句话。可见李广很有智谋。
但是为什么智勇兼备,又多次与匈奴作战的李广,为什么终身未得封侯呢?前几次暂且不说,说他人生的最后一次与封侯失之交臂的事。
汉武帝再次派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年老的李广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军出征。出塞后,卫青派骑兵探知匈奴单于的驻地,很快确定了位置。卫青决定亲率大军,正面袭击匈奴单于,派李广和另一位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最后大军在匈奴单于驻地会合,然后听指挥发动进攻。
东路这条行军路线迂回而且很远,并且水草少,所以任务很艰难。李广向卫青表示,自己想做先锋,从正面进攻敌人。卫青这时候想起来汉武帝临出发前的秘嘱,就没有同意。李广很生气,气的没有告辞就离开。李广带着糟透了的心情回到军营,领兵与赵食其回合,就执行东路任务。但是很不巧,军中的向导出了问题,最后李广带领的军队就迷失了道路,结果没有能按期到达战场。
不过,卫青并没有一直等待李广和赵食其到位,以自己一路大军发动进攻,取得了胜利。战后,卫青派手下长史,询问李广等人迷路的原因。李广心里肯定很生卫青的气,就没有回答。
这次对李广打击太大,李广气不过,就自杀了。
汉武帝当时跟卫青说的什么呢?汉武帝说李广这个人命不好,不能让他做前锋。这次做前锋的将领真的立功封侯了,唉,李广说自己迷路是天命,时也命也!
在我看来,飞将军李广是有资格封侯的,但是他到死也没能copy够封侯还是有原因的。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李广没能够封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运气太差,第二个是因为死得太早,第三个就是不懂得做人,下面我来详细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李广算是汉朝的一个老将,他经历汉朝的三个皇帝。在他年少的时候,虽然取得一定的功绩,但是当时的皇帝是不喜欢年轻人的,因此,李广错过了封侯的几乎。不过在李广年轻的时候,也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等到李广的壮年时期,这个时候的皇帝不喜欢武将,李广自然又没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到了李广老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皇帝又不喜欢老年人,因此李广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青睐。
2、死得太早。
虽然李广是汉朝的三朝元老,但是他却在封侯之前死掉了,虽然李广死的时候年纪不太小了,但确实是死得太早,他死的那一仗打完绝对能够得到侯位的。但是李广却因为迷路,选择了自杀。
3、不懂得做人。
李广的业务能力虽然很强,能够打胜仗,能够让匈奴闻风丧胆。但是在朝廷上,李广却不懂得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子,也不zd懂得讨好皇帝。因此,李广光有能力还是没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最终自然也没法称为汉朝的诸侯。由此可见,想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光有能力是不够的。
李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为什么到死都没有封侯?原因有四点:
第一:与汉景帝和汉武帝有关,这是最主要的。
第二,与卫青有关,这是致命的
第三,与当时受宠的学术儒家有关,这是他的社会原因。
第四,与整个公孙家有关,这是李广难封的命运不济的真正原因。
第一条,李广参军是在汉文帝时期,而飞将军之称谓得自于文帝晚年时期,文景两代所奉行的国策是和亲政策,而匈奴一直对汉朝边境掠夺不断,李广数遍期间建功颇多,历任边关八个郡的太守。而史记中记载,匈奴因李广戍边,数年不敢进犯,闻而避之。后匈奴买通汉朝的外交官公孙昆邪向汉景帝进言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随后,汉景帝把李广调回宫中,任未央宫卫尉。而汉武帝时期,李广与匈奴作战仅仅寥寥几次,那么一生七十余战大部分都是文景两朝打的,李广当时的名气是相当的大,以至于汉武帝不敢用他。
其次与大将军卫青也有关系,就是在公元前119年这一年,史记中记载的: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在一个就是与当时极为受宠的儒家有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当时儒家最大的对手就是道家,当时叫做黄老之学,就是黄帝老子之学。道家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这也是汉初70余年的治国方针,让整个西汉从一个历经五百多年的战乱中休息过来,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的根本保证。而儒家当时的学说正好迎合汉武帝,汉武帝此人正想独裁专政,而儒家的思想又正好献媚学说。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与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背道而驰,李广又作为老子的后人,也成了被儒家打击的对象。
汉书中记载:赞曰: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这其中“道家所忌”就是指的这次的儒道之争。
再其次与公孙家有关,第一个 就是公孙昆邪,此人在汉景帝时期就提出李广威胁论。而在汉武帝时期,自从周亚夫和窦婴死了以后,有两大军事家族,一个是陇西李家,李广死后一年,他的堂弟当朝丞相李蔡被诬告侵占皇田,自杀了。李敢因为这件事情,去找卫青理论,然后就打了起来。一年之后,霍去病又在一次陪同汉武帝打猎的时候把李敢射杀了,汉武帝说事被鹿撞死的。而另一个军事大家族就是北地郡义渠的公孙家。公孙昆邪,公孙昆邪之子公孙贺,与公孙敖两位都与卫青的关系比较铁,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卫青的另一个姐夫是汉武帝,还有一个姐夫就是霍去病的爹。公孙敖又救了卫青的命,卫青感激与公孙敖,有可能政治上倒像公孙家。
如今很多人都说李广之所以没有被封,是他自身的原因,这一说法有根据,因为李广不是一个世故圆滑的人,也不是一个邀宠献媚的人,他为人正直。所以得不到对儒家思想比较依赖的汉景帝和汉武帝的赏识。而霸陵尉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小人,见到李广失势之后便如此刁难,巴结奉承有权势的人,这比走狗还可耻。从他杀霸陵尉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李广杀霸陵尉主要是为了杜绝军队中的那种不正之风。毕竟李广手下从来没有出过叛将,而卫青的部下就不一样,出了不少叛将。
取决于战争的胜败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是取决于当时统治着对你的支持力度以及信任程度。
曾有一首诗写到:“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李广的悲剧在于追随了文、景,武三位皇帝,到了武帝时代,李广已经是三朝元老了,武帝当时重用卫青也是为了培养一位年轻的将才而不受老将们的牵制,到后来的霍去病,武帝其实也希望霍去病替代卫青,可惜天不假年,这样看来,李广没用得到用武之地才是真正原因。
附李广简介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9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历史评价
司马迁:“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程不识:“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班固:“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司马贞:“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何去非:“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奋励气节,霆击鸷搏,则前无坚敌,而功烈可期矣。汉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终偾蹶而不济,身辱名败,可不惜哉!”
黄震:“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
司马光:“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苏泂:“十载尊前,放歌起舞,人间酒户诗流。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 才气无双,不得封侯。榆关万里,一去飘然,片云甚处神州。应怅望、家人父子,重见无由。陇水寂寥传恨,淮山宛转供愁。这回休也,燕鸿南北,长隔英游。”
叶适:“李广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论之,固非矣。”
陈元靓:“雄气旡敌,亦远斥候。能缚射雕,甞格猛兽。有勇有方,少年讷口。千载庙食,斯为不朽。”
解缙:”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若李广、田豫类此。”
王夫之:“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