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赤壁》赏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撷取精品,含英咀华,走进《赤壁》体味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感受古诗词精品的魅力。
赤壁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是用火攻以寡敌众,而此妙计的应用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后来的诗论家对此也有一番议论:“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其实不然,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63凌辱,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
附: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脍炙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诗因为受体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诗有“诗家语”,如果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则不容易理解诗的本意。
这首《访隐者不遇》,最大的特点是精炼,诗是五绝,只有二十个字。开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只用回答代替了疑问“言师采药去”,那问的一定是“师往何处去”。接下来又用一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问“采药在何处”,最后又以一句“云深不知处”省略了“山中何处采”。一首要用七句才能写明白的诗,只用了四句就写完了。纵观全文,作者的疑问一句都没有写出来,而读者很容易就能想到作者问的是什么。
然后我们再看诗中出现的事物。“松下问童子”,那就一定有主人公和童子两个人,问的地点是松下,那就一定有一棵松树,这棵松树一定不是小松,不然就不是“松下”而是“松旁”了。“言师采药去”,两人的问答开始了,作者一定是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相问隐者的童子。既然是居住的地方,而且隐者还有一个童子,总不会风餐露宿,那就至少应该有一个茅屋。也许还种了一小片菜地,有一个池塘,养了几只鹅……,当然,诗里并没有写到这些,只是依个人的想象。“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一座山,至于这座山有多高?“云深不知处”……
最后我们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动。题目是《访隐者不遇》,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
我们回顾一下这首诗,作者和童子的对答,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松树、茅屋、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活动,所有所有这些加起来,二十个字,算上题目,二十五个字。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描述的是军营中一场难得的酒宴。如果仅仅依照字面的意思,则容易误将这首诗定为一、两个人的低吟浅酌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
“葡萄美酒夜光杯”,开篇第一句,先描述了酒宴的五光十色。“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是当时西域胡人的乐器,是在马上演奏的,催的也并不是出征,出征是吹号角。这句是形容当大家欲饮未得的时候,乐队弹奏起了琵琶。没有使用习惯的上四下三的音节,而改用了上二下五,更增强了这句诗的渲染力。末尾两句,清代施朴华说“做悲伤语读便浅”。这两句诗并不是为了宣扬对战争的恐惧、不满、哀叹和厌恶,试想一下,当酒宴开始时,响起了欢快、激昂的音乐,这时军士们更是神采飞扬。酒过三巡,有人想要停杯不饮了,旁人劝道:“怕什么?喝就喝吧,就算醉卧沙场,也请诸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这场酒宴所描述的,除了兴奋的场面,热烈的气氛之外,还有军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豪情。这种另人向往的魅力,正是边塞诗的本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李白又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便不足为奇了。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离开四川,他眼中的世界,还是那样美好。而孟浩然此时已经名满天下,他那种飘然独立的性格又给了李白忘情山水间的印象(《赠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首诗描写的虽然是离别,但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从黄鹤楼到扬州,又是一路繁花似锦,所以他心里没有忧伤,相反却充满了愉快。
“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一句先点了题,孟浩然要和他在黄鹤楼分别,而黄鹤楼又是传说中当年仙人飞天的地方,这无疑又给这此分别增添了浪漫色彩。“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意境绚美,孙洙评论这句诗为“千古丽句”,三月本就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而加上“烟花”,更是把那种春意描写的更为浓郁。“孤帆远影碧空尽”,远去的孤帆渐渐消失在那万倾的碧空里。“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诗人才注意到那仿似流向天际的江水。孤帆已逝,江水依旧,正是孔子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写照。最后两句看似写景,其中却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李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65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诗中积极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年,而此时李白受排挤离开长安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腐败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开元盛世”之后江河日下,把持朝政的是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等人,李白空有回天之志,却无用武之地。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那弃诗人而去的昨日中,饱含了诗人的抑郁和不平,曾经亲手为李白调羹的唐玄宗早已将他抛在脑后。而“乱我心者”的“今日之日”,则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李白有扭乾转坤的雄心壮志,但无情的现实却让这份雄心使他更加抑郁。第二句峰回路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抬眼看见秋雁籍着长风远去,不禁心中升起醉饮高楼的豪情,心情也从极度地抑郁转为奔放、爽朗。第三句分写饯别双方,“蓬莱文章建安骨”,李云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唐代以蓬莱代指秘书省。而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倡导刚劲的文风,后人称为“建安风骨”,这里指李云的文章有建安文学的风格。“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则自认自己有谢眺清新秀丽的诗风。接下来一句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表达了两人超凡脱俗的气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使这首诗达到了高潮,然后就不可避免的一落千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千古名句,诗人由谢眺楼前不尽的宛溪水联想到生活中无穷的忧愁,李白的这种忧愁和普通的忧愁泊岸。有明显的区别,“抽刀断水”这一举动,是诗人在努力摆脱精神上的苦闷,和陷于苦闷不能自拔是不同的。然而,无情的现实却屡屡让李白“不称意”,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好以“散发弄扁舟”这一条出路来寻求安慰。
李白的诗多是发牢骚,而李白发牢骚的诗特别好看。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饱受精神上的抑郁和不满,但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抽刀”一句在书写诗人强烈的苦闷时,也表现了诗人倔强的性格。整首诗以跌宕的情感、飘逸的气质、惊人的想象和豪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痛恨和对未来的希冀。李白不愧为“诗仙”,当然是非李白不足道也。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即景的小诗,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所见的大概是上弦月,因为最后一句已说明还未过半夜,而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时下沉。也许是月落所引起的明暗的变化,也许是夜泊的行船,惊醒了树上的寒鸦,孤夜中几声鸦啼,便是所闻。满地的寒霜引领着寒气铺天盖地的袭来,按照自然规律,霜在地,而诗人未用霜满地,却用“霜满天”,更是把那种从天而降的寒冷表现地淋漓尽致。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上的枫桥面对着江面的渔火,一暗一明、一静一动,相顾无言。而诗人则把自己隐藏在这景色中,或是给本没有感情的事物加上了思想,或是借两样景色衬托出愁思。而这欲眠的夜晚,诗人作为一个旅居异地的过客,更是能感到这种凄寒,虽然欲眠,但却难眠。
第三句方才写到地点,原来是姑苏城外,那寺庙的无常钟(唐代时期寺庙敲半夜钟,谓之“无常钟”)敲响时,刚好诗人的坐船也已经靠岸。诗人眼见“月落”、耳听“乌啼”、身感“霜满天”,一首七绝,原来只是作者羁旅中那一段插曲。
《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其时倭奴已由唐太宗赐名“日本”,但仍归中国藩属,我个人感觉,应仍称“倭奴”为佳。当时倭奴来唐的僧人很多,对外宣称以学习佛教经义为主,但依我通过历史对倭奴的了解,它们经常会打着幌子盗窃别国的技术。比如我国由于唐末战乱等原因失传的“百炼钢”技术,就莫名其妙被日本学会了,至今不肯归还,而只卖钢铁给我国。这名倭僧是否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就不得而知了。想必诗人受当时“天朝大国”的思想束缚,加之并不了解倭奴腌臜的思想,对倭奴尚待之以礼。这首诗是因这名倭僧“学”成回国,于是诗人写了这首诗为它送行。
开篇第一句,“上国”指的就是中国,因倭奴藩属中国,故为“上国”。起笔不写送归,却从来路写起,用“若梦行”描写倭僧来时长时间航海的疲惫状态,以衬托倭僧这次归国时的艰辛。颌联写海上航行时的景象,“浮天”形容行程之远,海面之阔,衬托出诗人对倭僧长途跋涉的关怀和体贴,而“法舟”则扣被送别者的倭僧身份。颈联中,“水月”指佛教以“水月”比喻万物皆为空,如水中之月一般虚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诗人自揣倭僧在航行中依然不忘修行。尾联中“一灯”一语双关,既描写了倭僧归途中只有孤灯相伴,又暗喻了佛家禅理,而“眼中明”又暗合法门“一灯燃,百千灯明者皆明,明终不尽”的无尽灯,“万里”则言明倭僧归国路途的遥远。
因为所送的是一名倭僧,所以这首诗中引用了“法舟”、“禅”、“梵”、“一灯”等佛教术语,是读时注意的。
癸 卯 岁 始 春 怀 古 田 舍其 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赏析】 这首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缓不收,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道出了一个主旨:“聊为陇亩民”。开头四句说理。诗人不正面说孔子的遗训是错的,却说自己难以企及,委婉的言辞中见出诗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6人淳朴的性情。诗中所叙农家事有三:“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值得玩味的是“行者无问津”一句。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当今已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透露出诗人愤世疾俗的心曲。 “平畴交远风,良苒亦仪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传神地写出了广阔的田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苏东坡曾赞扬说:“平畴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致,而且渗透着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所以他抒发自己的感受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且不管收成如何,眼下的情景就够让人高兴了。这种心理是亲身参加劳动的人才有的,非常质朴而真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
乾坤②zd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③关山北④,
凭轩⑤涕泗流。
【注释】
①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②乾坤:指日、月。
③戎马:指战争。
④关山北:北方边境。
⑤凭轩:靠着窗户。
【简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回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答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