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选自中国古代著百名经典《大学》,其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于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度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知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德:注重道德修养,使道德法令化为内在需求,达到人生道德境界。明德为做第一要务,为教育首要职责。
至善:1、明辨是非、善恶,除不道善之行与思,臻于尽善的版生存状态,实现自我超越。2、张扬个性,发挥所善之特长,造就个性化人才。
格物:探究事物内在本质及物理性原理,追求实学。实践出真知,目标为道与器的和谐统一。
致知:开启权智慧,学会认知,改善心智模式。知识是进步之阶梯,知识的态度是人的普遍之美德。
格物的目的是穷理,也就是观察事物的变化,刨根问底.比方我们在医院看见患病的老者,便要问人怎么zhidao会老怎么会生病怎么会死亡.也会追问人如何来,人的缘起等等.穷理专就是不停的追问,直到参出万物之理.这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人事物的规律.理解了我们就知道如何与人事物打交道属,知道如何按照规律做人做事.此谓"诚意正心".正心方能修正自我缺陷,修正自我缺陷方能正确齐家,才能循序渐进的治国平天下.
应该留心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 抓住一闪而过的念头并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发展探索下去
格物致知
发 音: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之为物,是人人皆有,古今不异而亘古不易的。经上说:“惟皇降衷,厥有恒性。”惟皇指的就是至高无上的道体。降衷:就是赋与人人的自我理性。不变不易,不生不灭,永恒自在谓之恒。
明德即是道,自古及今,至尊无上的,莫过于道,难得者莫过于德,而自然万物之间最可贵的莫过于人。人为万物之灵长,可通神明,知守理仪,统万类而理万有。所以,世上最尊最贵最难得者,莫过于有道德的人了。而人类社会要达到真正的和平,自由,与平等也必然来自于人类本身的高度觉悟和自我道德修养。即现在所宣扬的文明其精神。古时所谓的明明德。文以饰外,明以达内,言行不二,内外如一,文质彬彬,可称之为文明。
要使普天下的民众都能文明其精神,就先得使本国的民众达到高度的自我觉悟。本国之民尚不能明达真理,而欲教化它邦异国,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一国之本在家,万家集合,成之一国。万家和则国和,万家乐则国乐,万家兴则国兴,万家强则国强。所以,君子家有不能齐,不可以言治国。
正人先须正己。而要达到家和敦睦,孝悌有节,贵在能够以身作则,以身为范,言行相顾,谦躬纳物。
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宗。心有不正,身亦随之。所谓诚于中,则形之于外。
而心之出为思想意识,意识之为物,飘渺恍惚,无有定所,随机而发,(《西游记》里喻心为猿,喻意为马。)如天马行空,意不由缰。故意以诚实为贵。
而要达到意诚无虚,则必定要恢复自我理性之本,也就是充养廓大自我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扩充四端,善养正气。以求致知。
而欲充四端,养正气,不可不去私,不可不寡欲,不可不去习气旧染。不为外物所染,不为声色所夺。(《西游记》里为去六贼。)正如《道德经》里所言:“有容乃大7a64e58685e5aeb9337,无欲则刚。” 此方为格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