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学问学问中的学问是一个名词,表示文凭,个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等。如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说明他学识渊博。
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是两个动词:学的意思是学习,抄问的意思是问别人,问自己。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既要学系统的、理论的知识也要学实践的。
(1)学问渊博。
(2)要好学才成功,要在学习中问,在问题中学习,不懂要多问为什么,懂的要教会别人答案是什么。
(3)在学懂了之后可教会别人称为“学问”,自然变成知识就是力量!也就学有所成了!
扩展资料:
学问相关名言
(1)爱为学问之始。——爱因斯坦
(2)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普希金袭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4)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5)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6)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为名利所累。——周海中
(7)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zhidao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问
去年入学后,便有了师兄、师姐。虽然年龄都比我小,都是如此称呼,按照入门先后排序。起初不习惯,后来觉得也应该如此。学校里,也常常会有人问,导师是谁,我便说是谁,而后就会引来一种羡慕的眼光:那是大师啊。听得次数多了,我便觉得惶恐异常,因为这好像和我没有关系。再往后,便感觉到压力,生怕自己给老师丢脸。老师常常让我辞职,专心于学问。而自己总是闪烁、游离于自己的向往生活和现实的物质冲突之中,踯躅而矛盾。但,内心的压力却是日积月累,终于让自己有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怎么办?
今天看到师兄他们的blog上一位早就毕业的师姐的文章。借对于老师的点滴印象,谈做学问和为人的问题。这让我再次拷打自己的内心和将要选择的未来生活。
学问上的事情,最近虽然忘我地吞噬各种著作、文献,但尚未理出头绪,容改日再向各位汇报。但有一心得,觉得还是应该先潜心研究,建立起自己的假设和体系,然后再反观现象,才不致迷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修正才行。当初写博士论文时,曾在同班好友中大放狂辞,说我写博士论文的目的不求通过什么评审、答辩,但求自己满意,力求初步建立起一个关于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为未来的实践和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我看来,学问是实的,学位是虚的。刚上博士的时候,看到同班人的鱼虾混杂,令我对人大、对所谓的博士教育大失所望,要不是因为投入包门,真想退学!我固然不济,难以令人大和同学以我为荣,但是我确确实实以和某些人同学为耻!现在想起来也忍不住在心里骂几句。恕我偏执:学问不怎么样的人,人品也是很可疑的。学问就是要追求“真、善、美”,“求真”绝非易事,智、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无邪、真诚、执著”,而不是自以为得计的弄些骗人骗己、误人误己的小把戏!嗯,扯远了。
关于包老师传授给大家的学问和治学之道,郭威已多有论述,包老师自己也四处讲学、传道,所以我就不多说了。其实我一直很想跟大家讲讲讲堂之外的包老师(我眼里的)。2003年春节前还是后(瞧我这记性,真的想不起来了),在我的坚持下,包老师同意我和老魏登门拜访(咱山东人就是喜欢串门,充分向仰慕的老师表达敬意,还企图蹭吃蹭喝)。西三旗的一个小区,楼很旧,矮矮的砖楼,窄窄的楼道。我差点哭出来,包老师怎么能住在这里?所谓的两室一厅,每个房间都小得不能再小,卧室没好意思仔细打量,好像只能容一张床;书房四壁落地的书架,摆满了书,中间放一张小方桌就满满当当了;客厅很袖珍,感觉沙发和电视显得格外亲近。地方小,东西多,我和老魏都不怎么敢动。可是,房间很干净,墙上挂着师母充满拙巧、灵气的画作:有扎小辫的丫头,还有一幅“四世同堂”画的是四个可爱的大柿子。更重要的是包老师是那么悠然自得、怡然自得(省略若干同义词)……,丝毫不觉得住在这样子的房子里有什么不对、不好,他的原话我忘了(再次为我的坏记性真诚道歉),但那意思就是物质生活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有地方吃饭、睡觉就行了。
在这之前的2002年秋天,跟着包老师到南方的一家企业去,途经杭州,包老师给在那里做项目的同事开会,据说那些人提前睡足了等着包老师的。包老师“不负众望”地讲到下半夜,讲他对公司的信念、理念、讲项目的心得,孜孜不倦,怎奈众人既困且饿,于是一起上街寻了一小店,一人要了一碗面。等面的时候,包老师仍是滔滔不绝向众人宣讲他的理念。面上来了,包老师突然伸出一手,指着眼前的碗正色道:“小马,人所需要的就是一碗面而已。除此之外,都是欲望。”当下,我睡意全无,心里如同被雷电击中。可是,日子一长,最初的震动、感动都渐渐淡了,甚至对包老师的动机起了疑心,莫非这老头是想忽悠大家?好将众人低成本套牢!
2003年的那个冬天,亲见了包老师的居所,亲见了他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我又想起来那句“面和欲望”,内心再次被震动、感动。从此,没有任何人和事能够撼动包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从此,我会常常念起“面和欲望”,想起那个脏兮兮、油腻腻的小店和包老师胖乎乎的手指。生活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想要什么?去年有了女儿,又加了一个新问题,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看了很多书,结论两个字:爱和自由。)总之,在我看来,论做学问、做人的境界,包老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跟随包老师以后,我坚定了原来朦朦胧胧的想法:咱们这些个研究管理的,除了要精通专业理论之外,还要有哲学的功底、历史的眼光和艺术的修养,才能达到直透本质又挥洒不拘的境界(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咱这个博客、对各位同好十分倾心的缘故,虽然除了郭威都不相识,但精神、气质似乎都很接近)。纯粹的理论研究,难免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况且中国企业的问题决不是单纯的管理理论能够覆盖的。除了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等等,背后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5的背后、深层的深层还有许多人都自动规避、三缄其口的“政治问题”。不懂政治理论,真的能搞透经济与管理研究吗?虽然清谈无益,牢骚无用,但我认为我辈年轻人要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境界,本着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沉下心去思考、研究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舍此,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人”的崛起都无从谈起。(现在的中国哪有几个“人”,只有“民”而已)。
最后,看了郭威推荐的《李叔同说佛》,很高兴,咱也推荐一本,王朔的新作《我的千岁寒》,取材于六祖坛经。我看王朔的书一向是要哭的,这次由于近来用眼过度,眼睛干涩,情是涌上来了,眼泪却没,回头再读的时候补上。郭威,你本性就是佛,怎么还要去“信”?清凉妙音,无非狗屎。还是王朔说得妙,“什么月亮代表我的心。用六十倍望远镜看月,就是一块板砖。”别着了相,做学问、参佛法都一样。读读王朔,有助于破相。
好久没写字了,有些卖弄兼词不达意,见谅。可觉得想说的还很多呢。如无意外,来日方长。还有,我这个人“意见多、建议少”,肾虚多梦,还要向各位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