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因为于丹所做的一些文学不够严谨让人觉得错漏百出而且逐渐变得商业化所以到最后竟然成了制造文化骗局。说起于丹曾经有一段时间于丹被很多人奉为“国学大师”更是将她碰上神坛。或许是站得越高摔得越惨于丹也因为一些不当行为如今被人们排斥和反感。
当年于丹凭借着对《论语》独特的理解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因为父亲是老师的缘故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于丹对文学也有着一定的见解。于是她对《论语》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后来因为她独特的讲解方式和与众不同的理解让她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备受关注,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和喜爱。
不过随着于丹名气越来越大她的文学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在文学与利益之间于丹渐渐在利益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名气大了于丹也出版了无数的经典语录也被很多电视节目邀请作为嘉宾。所以于丹的文学逐渐商业化变得更加主观,7a64e59b9ee7ad94337因此成为了文化骗子。不仅如此她也学会了耍大牌忘记自己的身份到最后竟然被北大的学生赶下讲台。
因为于丹根本就没有权衡利益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逐渐跌下神坛从国学大师变成文化骗子。而那些曾经被人奉为经典的语录最后也成为了于丹熬制的毒鸡汤。时至今日提起于丹很多人对她也不再那么尊敬反而觉得反感。可以说是于丹在追名逐利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所以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结果。
于丹曾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庄子》而受到一些观众的追捧,同时也因为解读经典被批,“解毒于百丹”之类的意见近来不绝于耳度。对照一
下,就不难明白她在北大昆曲雅集的遭遇,大众不会因为读不懂经典,就愿意简单地把神圣高雅的传统文化变成时尚的大众文化,问在没有“心灵鸡汤”的年代,《论
语》《庄子》照样流传了千年而不朽。
一些文化人愿意承担用经典著作来启蒙大众的责任,勇气可嘉,但原本的经典不能被商业化、世俗化。这是个开放的社会,于丹有讲孔答孟之道的自由,但
“心灵鸡汤”式的解读不能被回无限扩大、泛滥下去。对《论语》等经典的解读要怀有敬畏之心,如果生搬硬套地加入自己的人生感悟,随心所欲地把《论语》里浓缩的三五个字扩展成数百字,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了文答化内涵,让人疲惫地读完更感到茫然。
来师大一年的小萌新来回答这个问题吖!(我不是师范生噢)
在北师大就读其实是一件矛盾的事,你有着师大人的骄傲与自豪,但有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究竟担不担得起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声。我看着无数师兄师姐走上三尺讲台,践行着师大的风格;也有不少师兄师姐投身科研岗位,为国家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奉献力量;也有像我这样的,打算走上公司工作岗位,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发光发热;我们虽然未都学为人师,但是我们都朝着行为世范而努力!
首先,先说说北师大男女比例的问题。想必积水潭女子师专的大名大家都有所耳闻......北师大男女比例的确.....3:7.....但也不会迎面走来的都是女生。
先说师大男孩,我个人感觉在北师大上学的男孩子都是非常有责任心并且乐意帮助别人的,那我们班来说吧,重活一般都是那几个男孩干了,然后在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里,男孩子虽然少但是都非常积极!师大男孩真的挺不错的!再来说北师姑娘!我就是个女孩,我特别爱现在的师大!!!尤其是去下课去食堂的路上,有好多好看的小姐姐啊!
北师姑娘其实在北京高校圈挺受欢迎的,有首歌就叫北师姑娘,可以去听听~我走在路上,就一直发出感叹,啊这个小姐姐穿的汉服好好看;啊这个小姐姐穿得好温柔;啊这个小姐姐好知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1性好优雅,气质太好了吧;哇塞这个小姐姐真的长得好好看,脸小皮肤白眼睛大!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北师姑娘,师大的她们有学识有气质热爱生活,灵动而又淡然,感谢师大成就了我们!
这是我们的篮球场外,五月到了~蔷薇和月季开了,配上师大姑娘更加艳丽!
欢迎大家来北师大吖!!!
个人观点我不说了。复制一遍周国平的文章:
《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
在最近图书市场上,于丹是最耀眼的明星,在有一些人眼里,则是最刺眼的明星。一个昨天还默默无闻的大学教师,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畅销的作者,其作品迅速创下销售数百万册的奇迹,这个现象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广泛争议。批评的声音相当尖锐,斥为学者的堕落,斥为国学的庸俗化,不一而足。我本人认为,不必这样痛心疾首,不妨把心态放平一些。在我看来,所谓于丹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电视文化媒介向印刷文化领域的胜利进军,二是大众文化传播向传统文化资源的胜利进军。对于其中的得失,需作具体的分析。
众所周知,无论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于丹的《心得》,其热销是靠了央视强势媒体之力。倘若不是先有了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和二位在节目中的走红,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4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在走红之前,易中天已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四本书,但销量都很有限。他原是一个作家型的学者,有才情,文字功夫也好,估计他自己也承认,以前好些文章的水准在《品三国》之上。可是,直到同一家出版社出了电视讲本《品三国》,销行数百万册,才带动前四本书也畅销了起来。一个文笔不错的作者,必须先在电视上展示口才,娱乐观众,然后才能在出版上获得成功,可见电视的威力多么显著地伸展到了书籍出版领域。我是基本不看电视的,因此,直到媒体报道中华书局即将出版《于丹〈论语〉心得》,首印几十万册,我才第一次知道于丹这个名字。当时的感觉是,中华书局疯了。甚至是,中华书局穷疯了。事实证明我的商业眼光远不如似乎一向古板的中华书局。于、易二位作品的热销是一次检阅,证明了电视机前他们的热心观众是一支多么庞大的队伍。
电视和网络越来越成为今天最强势的文化媒介,这个事实对于传统的印刷文化媒介产生了双重冲击。一方面,看电视和上网占据了人们的大量业余时间,导致书籍阅读率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印刷媒介纷纷向电视和网络看齐,书籍出版走图像化、快餐化的路子。一个便捷的方式是直接把热门电视节目和人物搬上书本,这个过程早就在进行了,区别在于,以前出版的多是热门影视的脚本或娱乐明星的自述,而“百家讲坛”是一个学者、准学者讲文化的节目。娱乐化是电视节目的基本属性,讲文化也不例外,只要有所节制,不对所讲文化造成严重歪曲,就不必多加指摘。有些论者担心,于、易的走红会使学界人心浮动,都想上电视,走这一条快速名利双收的捷径,从此不好好做学问,导致学界的堕落。依我看,这种担心未免可笑。当今学界确有严重的堕落现象,但不在于上电视,而在于腐败,那些热中于在体制内攫取权钱的所谓学者何尝是在好好做学问。同时,我相信,学界真正的核心力量,那些热爱智性生活的真学者,他们的定力岂是这小小的诱惑动摇得了的。当然,一定会有人怦然心动,跃跃欲试,那就让他们去试好了,只要他们有这方面的才能。在这个传媒时代,知识界发生分流,一小部分干传播比做学问更在行的人去干传
播,这很正常。不过,请不要抱着中大彩的动机去干。于、易的一夜暴富的确是中了大彩,但是,须知公众的热度从来不会持久,媒体必定要不断变换其发行彩票的花样,如同“超女”窜红一样,电视讲本的热销注定也是短暂的。
出于好奇,我看了于丹两本《心得》的部分章节,觉得她大受普通观众欢迎并非偶然。她的专业是传播学,她的确深谙传播的诀窍,她的种种心得首先是建立在传播学心得的基础上的。人们不由自主会想起《读者文摘》这样的杂志,《花香满径》这样的励志书,奥修这样的心理导师,其间有一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共同模式,即简单的小哲理配上感人的或有趣的小故事,而于丹运用起这种模式来真个得心应手。从内容看,她有极明确的定位。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人们在充满压力和诱惑的外部世界中拼搏,内心却焦虑而空虚。针对这种现状,于丹的励志讲座紧紧抓住一个中心论点,就是教人们淡薄外在功利,回归内心世界,寻求心灵的快乐和安宁。无论讲《论语》还是《庄子》,她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论点,落脚于这个中心论点。她十分了解外部生存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能够有的放矢,箭箭不虚发,充分发挥了缓解压力和疏导心理的效果。
对于丹的批评集中在她的解读方式上,指责其过于通俗、牵强甚至颇多硬伤,因而会导致国学传播的庸俗化。我的看法是,于丹的讲座与传播国学无关,她讲的不是国学,而是心得,并且不是她对国学的心得,而是她对人生的心得,《论语》、《庄子》中的句子只是她讲述心得时使用的资料。有人调侃说:于丹岂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讲《圣经》、佛经等等的心得了吗?当然可以,她所紧紧抓住的淡薄功利、回归心灵这个中心论点,原本就是中外一切贤哲的基本价值观,否则就不叫贤哲了。所以,把这个论点套在无论哪一位贤哲头上,都不会太离谱。那么,于丹的讲述会不会使受众对《论语》、《庄子》本身产生误解呢?如果这些热心受众自己不读原著(很可能如此),当然会的,他们会以为《论语》、《庄子》就是这个样子。凡是只凭道听途说去了解大师思想的人,误解是必然的。不过,只要他们从于丹那里接受的影响是积极的,产生这一点误解没有什么关系,对他们无害,更害不到他们并无兴趣的国学头上。
最后要问:于丹对受众们的影响是积极的吗?我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在当今这个重功利、轻精神的社会,我们需要提醒心灵生活的有效声音,而从反应的热烈看,于丹的提醒似乎十分有效。我的一点保留是,她过于把心灵生活归结为心灵的快乐了。“《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个断语下得太轻率,遗憾的是,它贯穿于对《论语》、《庄子》的全部讲解,谆谆教导人们,对于任何会使心灵不快乐的事情都要看淡和顺应。这就可能把受众引向一心一意做顺民的平庸之路,从而消解我所期待于她的积极影响,乃至发生消极影响。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
200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