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原句】
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
【译文】
韩歆一向负有盛名,他被逼自杀不是因为他真的有罪,所以很多人都为他感到不平。
【注释】
1、这句话出自《后汉书·韩歆传》,亦见《东观汉记·韩歆》和《太平御览·怒》。
2、具体注释见下附录部分。
附录:“韩歆直谏亡身”故事原文、译文及详细注释。
《后汉书·韩歆传》
【原文】
(韩)歆字翁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7君,南阳人,以从攻伐有功,封扶阳侯。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尝因朝会,闻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司隶校尉鲍永固请不能得,歆及子婴竟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赐钱谷,以成礼葬之。
后千乘欧阳歙、清河戴涉相代为大司徒,坐事下狱死,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其后,河内蔡茂、京兆玉况、魏郡冯勤,皆得薨位。况字文伯,性聪敏,为陈留太守,以德行化人,迁司徒,四年薨。(《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译文】
韩歆字翁君,是南阳郡人,因为随从(皇上)征战有功,被封为扶阳侯。喜欢直言,(说话)毫不隐晦,光武帝常常不能容忍。曾经因为上朝时,听说光武帝读隗嚣、公孙述互相交往的书信,韩歆说:“亡国的国君都很有才干,夏桀和商纣王也很有才干。”光武帝大怒,认为(韩歆是在)讽刺(自己)。韩歆又力证年成将要不好,说话时指天画地,言辞十分甚刚直恳切,因此被免职回到家乡。光武帝还不能释怀,又派使者传诏叱责他。司隶校尉鲍永坚决请求(皇帝不要这样做)没有得到允许,韩歆和他的儿子韩婴最终都自杀了。韩歆一向负有盛名,他被逼自杀不是因为他真的有罪,所以很多人都为他感到不平,于是光武帝追赠给他很多钱粮,用规定的礼仪为他下葬。
后来千乘人欧阳歙、清河人戴涉相继做大司徒,都因事获罪下狱而死,从此大臣难任相职。那以后,河内人蔡茂、京兆人玉况、魏郡人冯勤,都在相位上死掉。玉况字文伯,生性聪明敏捷,做陈留太守时,以德行教化人,升任司徒四年后去世。
【注释】
1、攻伐:攻打讨伐。《国语·周语上》:“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新唐书·西域传下·箇失蜜》:“山回缭之,它国无能攻伐。”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三章:“若仍不从,则同攻伐其国土,改易其政府。”
2、隐讳: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荀子·成相》:“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杨倞注:“隐讳过恶,疾害贤良,长用奸诈,少无灾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道士既归,呼之出,问其情事,隐讳不以尽言。”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一:“我自己不想隐讳,我是自尊心相当强的人,委屈到要向 贺衷寒 称‘职’,实在还须得经一番锻炼。”
3、朝会:谓诸侯、臣属及外国使者朝见天子。《史记·殷本纪》:“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南史·褚裕之传》:“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然(建都)所贵于中者,取其便朝会耳。”刘师培《文说》:“记贡纳,必饰百牢;叙朝会,必称万国。”
4、隗嚣(?—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政权建立后,隗嚣趁机占领平襄。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推为上将军。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更始二年,隗嚣归顺更始,封为右将军。这年冬天,隗崔、隗义合谋反叛,隗嚣告密,刘玄感其大义灭亲,封为御史大夫。刘秀即位后,隗嚣劝刘玄东归刘秀,刘玄不允。隗嚣欲挟持东归未遂,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建武九年(33)病故。
5、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初以父官荫为郎,补任清水县长。公孙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建武元年(25),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年号龙兴。建武十一年(35),汉廷乃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攻破成都,纵兵大掠,尽诛公孙氏,“成家”为东汉所亡。计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共在位12年。
6、相与:相处;相交往。《易·大过》:“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红楼梦》第三三回:“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欧阳山《柳暗花明》九七:“我这个人其实并不难相与。”
7、以为:认为。
8、激发:讥刺。《后汉书·侯霸传》:“尝因朝会,闻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
9、岁:年成;收成。
10、饥凶:五谷不熟,年成很坏。《后汉书·侯霸传》:“歆(韩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宋叶适《沉仲一墓志铭》:“天行或饥凶,民利欲建置,君率先推与无疑。”
11、指天画地:讲话时助以手势,态度激切。汉陆贾《新语·怀虑》:“惑学者之心,移众人之志,指天画地,是非世事。”《后汉书·侯霸传》:“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李呼刘 出,告以退让之意。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
12、刚切:刚直恳切。《后汉书·侯霸传》:“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正始九年》:“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
13、坐免:因事或因罪免职。《后汉书·侯霸传》:“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
14、田里:原指田地和庐舍。这里指故乡。《史记·汲郑列传》:“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宋岳飞《奏乞出师札子》:“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兄相约,各将印绶纳还,奔回田里,日奉其兄为山水之游,尽老百年而终。”
15、释:放下;释怀。
16、宣诏:宣读诏书;下达诏命。《后汉书·种劭传》:“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劭宣诏止之。”《晋书·赵王伦传》:“伦加九锡,增封五万户。伦伪为饰让,诏遣百官诣府敦劝,侍中宣诏,然后受之。”
17、鲍永:鲍永,字君长。生年不详,卒于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上党屯留(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县)人。他活动于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曾为绿林军的重要将领。刘秀即皇帝位后,他又成为东汉初期敢于抗击强梁的地方官。
18、固请:坚决请求。固:坚决。
19、重名:盛名;很高的名望或很大的名气。《后汉书·孔融传》:“孔文举有重名。”《后汉书·袁术传》:“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明宋濂《赠马氏复姓序》:“怡氏名宽者,有重名于时。”清吴伟业《圆圆曲》:“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20、死非其罪:被逼自杀不是因为他真的有罪。
21、不厌:不服。《汉书·景帝纪》:“诸疑狱,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讞之。”颜师古注:“厌,服也。”
22、成礼:规定的礼仪。《后汉书·侯霸传》:“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赠钱谷,以成礼葬之。”
23、欧阳歙(?-39):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人。东汉政治家。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帝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鄱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拜相,任大司徒。虽然颇有名声,但欧阳歙为人不知自爱,依靠自己的权位,贪得无厌。一次,光武帝派遣谒者清查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土地,结果查出欧阳歙在汝南郡长任内,测量田亩作弊,贪污千余万钱,被捕下狱。欧阳歙的学生平原人礼震,年纪才十七岁,要求代替欧阳歙一死。而刘秀毫不动摇,欧阳歙最后终于死在狱中,法律的尊严也得到维护。
24、戴涉:建武中封关内侯,代欧阳歙为大司徒。二十年,坐入故太仓令奚涉罪下狱死。
25、相代;相继。
26、蔡茂(前24―47),字子礼,河内怀县人也。汉哀帝、汉平帝年间以儒学闻名,征召试为博士,对策陈述灾异,以优异被擢拜为议郎,迁侍中。逢王莽居摄,蔡茂以有病自动免职,不肯在王莽下面做官。
27、玉况:字文伯,京兆人,生性聪敏,担任陈留太守,以品德教育百姓,升任司徒,四年后逝世。《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有传。
28、冯勤(?—56):字伟伯,魏郡繁阳(今河南内黄)人,弘农太守冯扬曾孙,东汉时期大臣。冯勤初任魏郡太守铫期的功曹,以才能著称。后经铫期推荐入朝任职,深得光武帝刘秀的亲近和器重,主管尚书省事务。后历任尚书令、大司农、司徒,封爵关内侯。建武中元元年(56),冯勤去世,光武帝甚为惋惜,派使者前往吊唁祭奠,赐给棺椁及助葬费用。
29、聪敏:聪明;反应敏捷。《国语·晋语七》:“(晋悼公)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汉书·谷永传》:“陛下天然之性,疏通聪敏,上主之姿也。”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在余处者,久之一月,足以大有所写,以不敢窃写者,政以郑君聪慜,邂逅知之,失其意则更以小丧大也。”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三:“(李成)弱而聪敏,长而高迈。”《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茅盾《子夜》五:“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
《东观汉记·韩歆》
【原文】
韩歆,字翁君,南阳人。以从征伐有功,封扶阳侯。好直言,为司徒,尝因朝会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上大怒,以为激发,免归田里。上犹不释,复诏就责,歆及子婴皆自杀。
《太平御览·怒》同《东观汉记·韩歆》。
【译文】
韩歆字翁君,是南阳郡人,因为随从(皇上)征战有功,被封为扶阳侯。喜欢直言,做司徒,曾经因为上朝时遇上光武帝读隗嚣、公孙述互相交往的书信,韩歆说:“亡国的国君都很有才干,夏桀和商纣王也很有才干。”光武帝大怒,认为(韩歆是在)讽刺(自己)。(韩歆因此被)免职回到家乡。光武帝还不能释怀,又下诏上门叱责他,韩歆和他的儿子韩婴都自杀了。
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
一向虚妄狂知放的孔融却并不肯正视现实,生怕有损自己处变不惊的大名士形象,更不会道到一线去督阵。当兵员只剩下几百人,攻城的箭镞像下雨一样密集而降,守军与敌军短兵相接,血肉搏杀的时候,孔融仍故作镇定,凭案读书,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
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内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 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她们母子三人被敌兵俘虏,容 全部被杀。
后汉书·孔融列传原文: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
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
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4,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
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
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
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译文: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孔霸,为汉元帝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太山都尉。孔融小时候就有特异的才能。十岁,跟父亲至京师。当时河南尹李膺自守简慢严整,不随便接见士大夫及宾客,告诉门者,不是当代名人及世代有交谊之家都不得告知。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怎样一个人,有意去李膺家敲门,对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守门的人告诉李膺,李膺请孔融相见。问道:“高明祖父曾经与我有交情吗?”孔融说:“是的。先人孔子与您先人李老君同德同义,又为师友关系。
那么,我孔融与您为累世通家。”在坐的人,无不为之赞叹。太中大夫陈炜后到,在坐的人把这告诉了陈炜。陈炜说“:噢,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接着他的话说“:照您这么说,莫非您小时也挺聪明的吗?”李膺大笑说:“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孔融十三岁时,死了父亲,悲痛过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来,州里称赞他的孝行。天性好学习,博览群书。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恨,侯览隐匿告人姓名把奏章下达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
这时孔融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他家。后来事情泄漏出去,国相以下,秘密捕捉,张俭得以跑掉。于是逮捕孔褒、孔融送入监狱。
不知他们二个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隐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心甘情愿。”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长者担任家事,罪责在我。”
孔融到郡,召集士民,起兵讲武,既下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贼张饶等二十万众从冀州返,孔融迎战,被张饶打败。于是收集散兵保卫朱虚县。又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误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立学校,表扬儒术,推荐贤良郑玄、彭趚、邴原等人。
郡人甄子然,临孝存,有名气,死得早,孔融以没有见到为遗憾。命配食县社。其余虽然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没有不以礼对待的。郡人无后代及四方游士有死亡的,都做棺材埋葬。这时,黄巾又来侵扰,孔融于是出驻都昌县,被贼管亥所围。
到了献帝以许昌为都,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升少府。每朝会皇上访问召对,孔融常引正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个名而已。以前,太傅马日石单奉使山东,及至淮南,多次对袁术不满,袁术轻视他,侮辱他,夺了他的符节。马日石单自己忧愤已极,呕血而死。
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词多侮慢。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渐渐显露,多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封建诸侯。
曹操怀疑他所说渐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的正确的议论,怕阻抗他的大业。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郗虑又诬陷其罪,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冤枉上状奏孔融。书奏,判处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儿女都被诛。
先,女儿年七岁,男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保全。寄在人家。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遗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
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号哭而止饮。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
《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
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
扩展资料:
孔融的主要成就:
1、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 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2、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3、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后汉书》成就:
1、关于《后汉书》的思想价值,清人王鸣盛评曰:“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应当说,这个评价颇为中肯。
2、宣扬儒家正统思想亦应为《后汉书》的基本内容。《后汉书》中对大部分人物的褒与贬,有一个正统儒家思想的标准:有利于社稷安定、国计民生的忠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贬责。
3、《后汉书》中褒赞了大量的勤政爱民者。如《循吏列传》中记传卫飒时,赞其人“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记传王景时,历数其修渠治水、教民耕作蚕织等政绩,赞其勤政爱民;记传王涣时,写其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清正廉明,善断案。
4、综上所述,可见《后汉书》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基本上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其实,这也是它被定为“正史”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汉书
百度百科-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