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①友人邀作者去赏梅,作者为什么没去?
答: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②西湖最妩媚动人的景色是在什么时刻?
答"朝日始出,夕春未下。
③“歌吹为风,粉汗为雨”是指什么?
答: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指乐师多,游人多。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讽,对西湖不可言喻的美妙景色的赞美。
A】1.分析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1.志趣高雅,清幽
B】2,请写出文中表现游人之盛的句子,并指出作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运用了描写表现手法,用比喻、夸张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C】晚游六桥待月记最后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一带的春日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对西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原文
晚游六桥(1)待月记
西湖最盛(17),为春为月(2)。一日之盛(4),为朝烟,为夕岚(3)。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5)。与杏桃相次开发(25),尤(6)为奇观。
石篑(kuì)(7)数(16)为余言:“傅金吾(8)园中梅,张功甫(9)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18)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23),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10),粉汗为雨(11),罗纨(wán)之盛(12),多于堤畔之草,艳冶(yě)(13)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21)午、未、申三时(14)。其时湖光染翠(24)之工(19),山7a64e59b9ee7ad94330岚设(22)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15)未下夕舂(chōng),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20)哉?
【选自明-袁宏道《西湖杂记》】
翻译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的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旧物,应该要马上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罗衫、着纨裤,游客之多,多过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注释
(1)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2)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
(3)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 。
(4)一日之盛:一天最美的时候
(5)梅花为寒所勒:为:被;勒:制约。
(6)尤:特别。
(7)石篑(kui 去声):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代会稽人。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
(8)傅金吾:傅,姓。金吾,汉朝主管京城治安的官员,这里指明朝锦衣卫的官员。
(9)张功甫: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
(10)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11)粉汗为雨:粉末状的汗水连成一片,如雨流淌。
(12)罗纨之盛:罗纨,丝织品,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
(13)艳冶:艳丽妖冶。
(14)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15)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后人又以“舂”代指日落处的山名。《集韵》:“舂,山名,日所入。”
(16)数:多次。
(17)盛:美。
(18)去:离开。
(19)工:巧妙。
(20)道:说。
(21)止:仅仅在。
(22)设:用。
(23)绿烟红雾:绿柳如烟红花如雾。
(24)湖光染翠:湖水印上了绿色。
(25)开发:开花。
(26)恋:迷恋。
(27)设色:染上彩色。
(28)受用:享用。
(29)相次:一个接着一个。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创始者和领袖人物。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称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导读】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79),作者辞去知县,首次漫游西湖,并写下了系列游记,本文就是其中一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照,认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而以月夜为最。文中无“待”,而题称“待月”,以实写虚,暗示作者优雅的趣味,也造成读者期待的兴味.
鉴赏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为此,作者采取了总分的结构。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时,月景、朝烟、夕岚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写时,在前详细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第二段);在后生动地描写日出日落时朝烟夕岚的浓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作者始先详写春日之景,并没有着力去刻画、描绘那种盛景,而只是用一个词语“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见那种景色的迷人。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即认为西湖的美景最适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欣赏,这与一般人游湖选择在“午、未、申”三时不一样,表现作者与一般俗士迥异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悦心境。不仅如此,在别人都急欲赏傲雪梅花时,作者却为贬作轻薄之物的桃花所恋,也表现了他与传统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时并没有正面去写月景,只是说“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至于具体的月景,就只有留给人们去驰骋想像了。写西湖春天的美景时,先写石篑多次对我说“急往观之”,“余(我)时为桃花所恋”,“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是直接写景,写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胜收;接下来说“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极言游人如织的盛况。游人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这是有力的侧面烘托。
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1)留恋、迷恋 (2)助zhidao词,无实义,在这里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2.B
3.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诉说呢?
4.(1)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2)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山水
5.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暗喻来描回写月光中 本文直接描绘景色,抒发答情感
我就是艺悸Philip 这是修改后的答案 把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暗喻来描写月光中直接是描绘景色,抒发情感 改为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暗喻来描写月光中 本文直接描绘景色,抒发情感
因为修改次数达到上限 所以才再写一遍
你在元宵夜的人丛里千百度地寻觅意中佳人时,可还能留意远近的凤箫声动、笑语盈盈?你终于在万头簇动中望见她的依稀俏影时,可还能斜视道旁的宝马雕车、鹅儿雪柳?袁中郎为了辞官上西湖,一年里两回杜门不视事,辞呈上了七回,称病足有六月,直到最后挂印封库,不辞而别,才好容易得到罢官的允准。如今他终于望见了天堂杭州的大门,那高耸的保俶塔,便是意中佳人头上的玉簪螺髻,一望见它,眼里能不只剩塔尖的步步移近?有情之痴,终属中郎,你看这初入杭州的一笔,才点到武林门,即飞掠往昭庆寺,道中杂碎,纤毫不及,便可知他那时实实在在是魂魄丧失、心无旁念,直待到了下榻地——亲近在佳人身边,才算回过魂来。世间文人若无这段痴情,倒全似桐城姚老先儿《登泰山记》悠悠然地左顾右盼、细大不捐,则后世人到何处去感受那文笔的飞动之妙?
“精移神骇,忽焉思散”(曹植《洛神赋》),这是曹子建乍睹洛神时的情景。西湖之美,何难拟之宓妃?袁中郎初棹湖上,见湖外美女般娟秀的山岭、湖岸粉颊般鲜嫩的桃花、湖上醇酒般香浓的暖风、湖面绫缎般起伏的波纹,其神魂之颠倒,亦何减子建?娥也,颊也,酒也,绫也,都是极常见的喻物,看似至浅,远不及子建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奇妙,其实不暇择词,脱口而出,正是中郎爱慕西湖的至深。此时若也学《洛神赋》镂金错银地刻写,则读者击节于中郎的才情之富,西湖美人岂不反受冷落?且若一见美人便想借她容颜来卖弄自家才情,岂不是不识风情的俗士所为?惟有如中郎这般语若至浅,令人读来浑不感人力雕凿,不知不觉已迷醉于美人的天生丽质,始是真能为美人传神生色的多情种子。“才一举头”以下,尤见中郎的深致:西湖美人之仪态万芳,一见之下便不由你不倒身伏拜,哪还容你抬头平视?西湖美人之容光明丽,一见之下便不由你不心醉如死,哪还容你萌生他念?世之俗士,每逢佳景,便打熬不住要即刻诵一通烂熟套语、诌几句打油歪诗,似不如此就不算山水知己,其实这正是杀风景的恶道,该拖去掌嘴一百的。惟有似中郎这般默然酣醉于西湖美人的芳馨气息之中,不妄置一喙以唐突美人,才是真正敬重美人、真正爱惜美人。《诗品》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语,袁中郎不下一语,岂可不谓之风流佳士?
初至西湖佳丽地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0,是极叫人欣跃、极引人感叹万千的事。而此篇字句极平易、感想极简单,似无多少奇思巧构、不足以副西湖之美。但若要将此景不放在西湖,而移于别处;将此感不放在初至,而移于他时:则又断断不能够。文章最难是本色,而唯大英雄能真本色,岂不信然!
1、《西湖一》中,哪几句是写西湖全景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西湖秀美迷人的风光。
2、《西湖一》中写作者初游西湖时的心态的句子是什么?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3、请找出能够作为《西湖二》全文总纲的句子?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4、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暗讽杭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只不过在附庸风雅、追逐名利罢了。
5、文中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的嘲谑,表达了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情趣。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俶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绸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不仅勾勒了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而且表现了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⑥杭州西湖游人多在何时?(原文)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①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明确: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
②友人陶石篑数言“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作者为何不去观看?
明确: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记石篑相约梅园赏梅而不去,用意在于侧面表现桃花之美、之盛。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
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舍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迥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
③作者是怎样描绘西湖胜景的?
明确:“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采取远望的角度,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淅沥,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④作者是怎样写西湖月景的?
明确: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留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不尽。较之具体实写,这种虚写反而妙不可言。
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
明确:西湖之景虽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含蓄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人的鄙视与嘲讽,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