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宋体、楷书、草书、隶书、行书等。
1、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
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2、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3、草书
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4、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5、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的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字体
中国名纸很多,现在介绍其中主要的一些,这些纸都是唐宋以后的。
一是宣纸。它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
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e68a847a64337,作画墨韵生动。
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
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
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
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
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二是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
薛涛善作诗填词,感到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为是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叫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斓,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来历代都有仿制。
三是水纹纸,它是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
水纹纸的制法有两种,方法之一是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出于帘面,抄纸时这个地方的浆薄,所以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方法之二是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
四是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
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堂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为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五是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色,与薛涛笺齐名。
六是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是古代高丽国所产的纸。《负暄野录》中说,“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
高丽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了仿制的高丽纸。
七是金粟笺纸。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
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色美丽,寿命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宣纸、薛涛笺、水纹纸、高丽纸、白鹿纸等。
1、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来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2、薛涛笺
薛涛设计的笺纸,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笺。此笺原用作源写诗作为诗笺,后来逐渐用作写信,甚至官方国札也用此笺,流传至今。薛涛笺介绍薛涛笺产生于唐代。
3、水纹纸
古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出除帘纹以外的发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的美。简介古代名纸。又名“知花帘纸”。
4、高丽纸
高丽纸,又称韩纸,古代高丽国(公元918年—1392年)所产之纸。是以楮皮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方式而制成的传统纸张,亦称“楮纸”。
5、白鹿纸
白鹿纸是一种古纸名,为宫廷御用。纸为特净皮,规格为一丈二尺,所以也被称为"丈二宣"。 制造工艺要求高,制作难度大,是一种难得的书画道佳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