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文学(人文)精神依靠的是人格精神的承担,体现与文学与人生的一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魏晋以来的审美精神中的人文意识,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本体,将文学写作视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将文学作为生命精神的凝聚。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司马迁著《史记》,提出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三国时曹丕《典论•论文》中对于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他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6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在这里强调,年寿和富贵都是“必至之常期”,唯有文学可以传载人的生命精神,可以超越时间世代延续,因此,他把文学创作看作延续个人生命价值的寄托,希冀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绝。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士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这段记载说明,曹丕所以要发愤著书,正是感于人生凋零无期,希望在文章中使自己的生命意识留存下来,垂名后世。
因此说,文学是目的而非手段。
文学是研究文子其故事、《文子》百其书、文子其思想以及《文子》文学性等的一门学问。
文学 (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称为“文学”。
汉武帝为选拨人才“招贤良文学”,卫绾度建议“罢申商韩苏张之言”,该年录取的第一名是公孙弘。《史记·孝武本纪》:“后六年,窦太后崩知。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1]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道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内,以贤良征为博士。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六年……太皇太后崩”;“元光元年……诏举贤良文学,上亲策之。”
贤良,是指品貌端正、道德高尚之人。
文学,是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
“文学”的转容变始于魏晋时期。历史记载,曹丕“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蟹蟹,望采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根据zhidao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不同地区的版地方音乐,雅是指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权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磨砖成镜是马祖道一于怀让禅师处悟道的一则典故。由于马祖闭门修炼、足不出户,怀海见状担心其功夫是否正确,于是前来劝说,马祖未理依然关起门坐禅。怀让禅师于是接连几天在马祖草庵前用力磨砖。
怀让告诫马祖:磨砖成镜,同掘地看天,缘木求鱼一样,虽是苦行,但无法达到目的。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 马祖门下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三大得意弟子。
有一天傍晚,师徒四人在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6一起看月。师问:“正这样的光景怎么样?”
西堂答:“正好供养。”
百丈答:“正好修行。”
南泉则拂袖而去。
马祖说:“智藏是参读经的主儿,怀海是位禅家,只有普愿,超然物外。” 唐宪宗贞元四年的正月,马祖在建昌登石门山。在山林间漫步时,见洞壑平坦,心生爱意,对身旁的人说:“下个月我的这把老骨头就要到这里来了!”回到寺中后,就显出病症来。病中有一天,马祖大师突然表现得不安,院主就问:“和尚这几天尊候如何?”
“日面佛(寿命为1800岁),月面佛(寿命只有一昼夜)。”马祖回答。
这是马祖灭前留下的最后一则公案,后人多有参解。有人用左眼是日面佛、右眼是月面佛解释,《碧岩录》说都是“没交涉”,不相干。有位尼总持重病,作颂:“气绝绝精绪,举意意无路,瞬目尚无小,常年不出户。”颂被一位芙蓉道楷禅师见到,说:“只此一颂,自然绍得吾宗。”是说此颂有马祖当年日面佛、月面佛的禅境。人在死之将临的病中,万念寂然不起,只有生命的本能在动,是最易由此自见心性的,马祖的“面佛”或许就说的是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