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在释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的故事中有提到.......
有一天他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走阿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
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老人家阿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他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说道: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她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她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像......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阿难(多闻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百大弟子之一,(生於西元前463)为梵语Ananda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度,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问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答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版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权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侍。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做了侍者的阿难,虽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连那么活跃进取,但也不像大迦叶的保守传统,他的温和友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随喜性格,不论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协助佛陀挽回为了爱欲打算还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并且鼓励他修行,使他证果;也曾调和过僧团的争执,使争执不下的人复归于好。他曾在只园精舍和舍利弗论道;在巴连弗城和跋陀罗谈说各种问题;在俱睒弥国为诸比丘说修道的要点;在东园曾代替佛陀应比丘之请,前去说法;他赞叹目犍连的孝心,宣扬富楼那的说法。在教内教外,他对人的道情法爱,充份的表现出他已经尽了大弟子的任务。当佛陀即将入灭前,还没有证悟的阿难比其他弟子更加伤心,佛陀特别为他开示无常之理,并对大众宣扬阿难温和善良的天性,赞美他听闻大法不忘的福德,将来必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于是大家公推阿难向佛陀做最后的请益:“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这样进入涅盘。四方的信众纷纷前来瞻仰佛陀,礼拜佛陀,阿难也允许出家及在家女众亲礼佛身,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召开经典结集,阿难虽是多闻,但是尚未证悟,因此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大迦叶以长老身份教育阿难,数落阿难种种过失,以激励阿难奋发向上。终于在结集前半夜,阿难开悟证果,进入窟内,参与结集。阿难被大众推上狮子座,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难将记忆中的大法完整背诵出来,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33佛陀的教诫一般,为之感动万分。最初的经典《阿含经》,就这样结集与流传在世间。多闻的阿难,对佛法的流传与贡献无可替代;温文谦忍的性格,让人如沐春风,使后世的佛弟子永远怀念这一位圣者的风范。
1.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会有多喜欢? 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
2.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3.传闻这个故事为后世所编,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则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
4.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9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
扩展资料:
阿难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
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槃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
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