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是共和元年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事情。
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周厉王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5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
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戏诸侯。
幽王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
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扩展资料:
1、中国《初中历史课本》明确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2、“共和”的来历。
公元前841年,西周的统治者周厉王推行暴政,国都中的平民和中小贵族不堪忍受,起来反抗,将周厉王赶出都城。
当时的执政者,一种说法是诸侯“共伯和”执政,所以取人名简称,称为“共和”;另一种说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稍微再准确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执政”的含义,称“共和”。
3、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我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
4、公元前841年前,我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因此传统上不把这些历史记载作为可信的证据。20世纪末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和元年
历史有三层含义:
1、记载和解释zd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扩展资料:
释义
广义专狭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属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历史的作用,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此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是促进事物的良性循环,此所谓克绍其裘、继往开来。
习近平同志重视干部学习历史的问题,早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上,他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增加智慧”。时隔两年,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学习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3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扩展资料
从广义上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可涵盖一切事物,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过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不同于许多应用学科,历史学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但看似“无用”的历史学却有“大用”,其生命力就蕴含在这“大用”之中。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强调历史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大家手笔:历史学是极富生命力的学科
《三国演义》中唯一可以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相媲美的就是庞统了,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庞统有一点小缺陷,就是长得有点不好看,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司马征称赞他是“南州冠冕”?“南州冠冕”是形容才识出众的人,难道司马征这是在嘲讽?答案肯定是不,庞统真的是为蜀国有了一番贡献,最后庞统为了刘备死在了落凤坡7a64e78988e69d83331。
庞统年轻的时候模样朴实迟钝,没有人看重他,但庞德公很了解他的才能。当时荆州有个贤士名叫同马征,善于识别人才,与庞德公至交。庞统18岁的时候,庞德公让他去拜司马征。庞统来到同马征家时,他正在桑园里采桑叶,庞统就坐在桑树下与这位贤士交谈起来。两人从国家大事谈到诗书字画,越谈越投机,从白天直谈到黑夜,码征发现他眼前这位1 8岁的青年竟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见解也相当独特,不落俗套,不由大为惊异, 称赞他是南方名士中的第一人, 也就是南州冠冕。
看了《三国演义》对于庞统的死我还是很感动的。演义中说庞统是因为刘璋邀请刘备帮他防备张鲁,张鲁被击退之后,刘璋就想赶刘备走,答应的粮草没有按时交付,刘备很生气,此时庞统献计可先拿下西川,但是被刘备拒绝,因为刘备一直以来都是以仁义为本,而现在为了荆州之事,他失信于天下,刘备的心里非常伤心,他也想取了西川,那样就可以将荆州还给东吴,但取西川要师出有名才行,不然会遭天下人谩骂。
庞统听到刘备肺腑之言后,心里非常的感动,他想不到刘备到现在还能坚持仁义两字,他觉得非常的难得,于是庞统就跟刘备说:“主公,你放心,我一定会让你师出有名取西川。”于是就有了庞统骑着刘备的马走到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