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前两个是对的。毫、厘意为: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意思是开始时虽然会有很微小的差别,结果却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语拼音为: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是:《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意为:君子行事需要谨慎,开始时有一点小错误,最后也有可能酿成大错。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2、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汉语拼音为: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是:先秦孔子的《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意为: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宋代朱熹对此集注:“夫过不及,均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4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意为:事情做的过头就会造成小的分差,最终成为大错。
扩展资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成语资料:
1、成语解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成语举例:孙先生却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后变成弄臣。这一来,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闻一多《屈原问题》)
3、成语结构:复句式
4、产生年代:古代
5、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百".---<礼记.经解>
礼记也是汝家经典之一.礼记引<易>的这句成语与史记内容相似度而文字不同.在现流行的<周易知>版本里也找不出来,故不知它是出自易经还是易传.
至少说明一点,汉以前至少有两个版本的<周易>,加上现流行的,有三个不同的<周易>
【字词解释】毫厘: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道失:失误 差:差错。
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比喻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专发现相差很远。
【语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属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汉语文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汉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字词解释】毫厘: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复失:失误 差:差错。制
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比喻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知相差很远。
【语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道里。’”
【成语性质】含贬义
【近义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英文翻译】One false step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类别】:喻理类
【色彩】:含警示意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出处】《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
【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相近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示列】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陶铸《崇高的理想》
一位考生,差0.5分,可能由此而落榜;一位运动员,差0.5秒,可能由此而与冠军无缘……
如果说,莺鸟的喙长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生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既然我们知道生死之门有时相隔仅仅0.5毫米,我们何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使我们的生存之“喙”长一点,再长一点.它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的一生啊!
5、美丽与磨难
学校组织我们去郊游,我的收获是捉了两只小虫子带回家,试着喂养它.
这是两只深浅稍有不同的草绿色幼虫,它们寄生的植物是白兰,我便抽空摘白兰叶来喂它们.刚刚捉来的时候,两只小虫子的食量很大,每天都会吃掉一大片白兰的嫩叶,而且随着每次蜕皮,身体越来越大.后来,它们的胃口突然减了下来,以致于越来越瘦.再后来,结成了一个小小的蛹.
在饲养它们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们的蜕皮,真个是一次次“脱胎换骨”,结蛹的状态更是“死去活来”———它们用丝将自己缚在树叶上,一动不动.我以为它们快要死了,谁料过了几个小时,蛹壳的各部分突然破裂崩解,它们的身体竟然变得又大又鲜艳.将近四个星期的喂养,起初两只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毛毛虫,变成了两个肥肥胖胖的蛹.最后,羽化成两只体态窈窕、色彩艳丽的蝴蝶,翩翩飞走了.呵,美丽原来诞生于磨难.
6、跳出死胡同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
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列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真正“滑铁卢”的失败者拿破仑也有一个故事.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地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了多次的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两个故事,两个遗憾.
他们的失败,其实都是败在思维定势上.心算家思考的只是老生常谈的数字,军事家想的只是消遣.他们忽略了数字的“数字”,象棋的“象棋”.由此可见,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打转,天才也走不出死胡同.
我们知道,“牙医钳”是用来对付牙齿的,但是中国香港的牙医伍士铨却以其原理制作上火星的“太空钳”.尽管很多人嘲笑,但是他真的成功了.今年6月,“太空钳”终于“一飞冲天”!
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创造、天才的发现,都是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的.
7、威森先生的哲理
还是六年级的时候,自然老师威森先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名为“怪山猫”的动物:因夜间出没,适应能力差,冰河时代已经绝种.
他还拿出一块骨头让我们传看.
第二天,老师立即进行了测验.因为我们认真听课,卷子答得异常圆满.
可发卷时,我吓呆了———每道题都打上大红色的叉.一看其他同学的卷子,也全是不及格.这是怎么回事?
威森先生解释说,与这“怪山猫”有关的一切,全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所以,”老师有些严厉:“你们的笔记资料都是错误的,能让错误的答案得分吗?”
大家都忿忿不平,这算什么老师?“不!”威森老师和蔼起来,“我们早该悟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2真相.你看,我把猫的骨头当作‘怪山猫’的骨头给你们传看时,不也告诉过你们,这种动物并未留下丝毫可寻之迹吗?你们中有人指出过吗?我在介绍它的视力的神奇功效时,你们又有谁会问我是如何得知的呢?”
事后,他真的把0分记在我们的记分簿上.
威森先生希望学生能从这次教训中吸取经验:老师和教科书不是不会错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的脑袋睡着了.“他不该这样耍弄你们!”一位朋友对我说.我当下却非常郑重:“不,老师是对的!”
8、一个真实的答案
前两天,看了一个有趣的外国测试题: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某人驾车在一乡村公路上驶过时,有3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他命的医生,一个是他心仪已久的漂亮女郎,而此人的车只能搭载一人.问:此人应该搭载谁?
我跟身边的朋友纷纷展开讨论,十有八九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先搭载患病的老太太!这么整齐的回答,应该都是受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致———救死扶伤乃天经地义.
然而答案却有点出乎意料: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郎一起等公共汽车.
我也觉得,这样的答案要比我朋友们的回答高明.报恩、救人,还能与美人相伴.可谓一石三鸟.
但爸爸的想法更“别出心裁”:应当马上掏出手提电话,叫来救护车,让医生陪同病人上医院,自己送心爱的女郎回去.
我发现爸爸的答案比标准答案更“标准”,也合乎我们的“私心”,更“俗”,更有人情味.因为救护车有完善的抢救设备,给重病的老太太实施最快最妥当的救治;医生履行救人的天职,理所当然;如此风雨又是天赐给自己的浪漫良机.
我想,其实当我们真的面临同样状况时,很多人都会出此办法解决问题.面对一个陌生的病人我们更多时候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恩人和心上人之间又让人思想闹起矛盾,那可是两方都不能得罪的呀.可是,当它只作为一个测试题出现时,我们却会大公无私地给自己一个十分“崇高”的答案,撒一个美丽的谎.这才是人的本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