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的意思是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大意就是百: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即位。齐闵王喜欢听乐师们一个个吹竽。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度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问
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却能敢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答混迹,而不被识破;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敢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要被识破的时候又能潇洒走人。
齐宣王:识人版不清、虚荣、喜欢热闹、好讲排场,总喜欢在人前显示做国君权的威严。
齐湣王:他同齐宣王一样耽于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不是个好国君。
说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引申为介绍,言论,主张,责备,也是文体的一种。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客。~服。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读音
说字字体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特别注意的是,在词组“说服”和“说客”中,皆读作shuō。但在特定情况,“说客”,应读“shuì”译为:用话劝说别人的人。)
古同“口‘’
2演变过程
说字演变过程
3详细字义
shuō
〈动〉
1.形声。从言,兑( 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 同本义 [explain;speak;talk;say]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 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speak;talk;say]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4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comment on;discuss;talk about]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advise;scold]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introduce]。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believe]。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
1. 学说;观点;言论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inference]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storytelling]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shuì
〈动〉
1. 劝说 [try to persuade]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王若患伐赵无名,请先加兵于魏,赵王有宠臣郭开者,贪得无厌,臣遣弟子王敖往说魏王,使赂郭开而请救于赵王。”
2. 休憩;止息;舍也。通“税” [unharness;rest]。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毛诗.陈风.株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说音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东汉郑玄笺云:说,舍也。唐孔颖达(孔颖达,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疏云:此又责君数往株邑,言君何为驾我君之一乘之马,向夕而说舍於株林之野?何故得乘我君之一乘之驹,早朝而食於株林之邑乎?言公朝夕往来,淫泆不息,可恶之甚,故刺之也。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tuō
〈动〉
解脱 [free oneself]
舆说辐,夫妻反目。——《易·小畜》
不然,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降,说履,开坐,修爵无数。——《荀子·乐论》
却反,舍于郊,皆说然息。——《公羊传·定公八年》
4英汉互译
say speak talk tell explain persuade theory
5方言
粤语:syut3
宣王说之的说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意思是齐宣王很高兴。
意思是: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6处士就逃跑了。
出自:南郭先生[战国末期]《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释义: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扩展资料:
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