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成语,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读音:shī zhī háo lí,chà zhī qiān lǐ 。
出处:东汉 戴德 《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百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译文:《易经》上说:“要正确认识其本源,才度可能把事物理解、治理得清楚、完善。开始就差了,结果就错远了。”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人生的开始而慎重地对待人生的终结。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例句: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问千里。
近义词:差之毫厘,谬以答千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扩展资料:
近义词详解: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
释义: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版错误。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先进》:“过权犹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译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宋朝朱熹集注:过头和不够,应该平均一些。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句:科学数据讲究精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 开始时虽然复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处:《礼记·经解》
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译文:要注重开始,刚开制始差一点点,到后来就差很多了。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 。
扩展资料
典故: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知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道,谬以千里。”
同义词: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近义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百里
词 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发 音 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释 义 开始时度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问很大的错误。
出 处 《礼记·经答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内”
指开始时差错虽很微小,但结果会造成极大容的错误。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意思是:
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也写作: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读音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宋朱熹集注:“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9意思是你所不及他们的,是一样的,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典故: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扩展资料: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自《论语》,《论语》的成书过程: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
《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
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
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