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意思是: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君子是会安然的。
该句选自《论语·里仁》,孔子不反对追求财富,他认为“欲富恶贫”是人的一种共同的普遍的倾向,他考虑到了“欲富恶贫”的人性前提,承认人们追求财富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中“仁”的理解
“仁”作为孔子最高的哲学、政治、伦理命题而言,可谓包括了孔子所认同的基本美德。就层次性言,它有一般性的、普适性的“爱人”之道,它是相对直观的,具体的;
但同时,“仁”的高层次内涵,也可谓是核心的价值观,即孔子自己所体认的“一贯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孔子看来,唯有以“仁”为根本,人们才能够明智,才能够分辨与判断是非,“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唯有以“仁”为根本,人们才能虚怀若谷,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勇于践行、不尚空言的素质,具备难能可贵的自我反省意识,从而懂得礼让谦退,懂得中庸适度。
“仁者”谦逊虚心,既不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8会因暂时的困难、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一时的通达而踌躇满志,忘乎所以。而总是能够反躬自问,他们不羡慕出人头地,不追求名利双收,总是能少说多干,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致力践行。
一个人取得成功、赢得荣耀也许值得欣赏,但一个人能够“讷于言而敏于行”更值得嘉许。只有整个社会真正形成“耻躬之不逮”的高尚氛围,能够真正做到“仁者安仁”“志于道”,以“礼让为国”,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会拥有远大的希望,伟大的未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明白的君主不枯竭民众的财力,就会大得其利;不穷尽民众的劳力,就会大得其乐。
景公为邹之长涂晏子谏第七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636f7079e799bee5baa6363曰:“ 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译文】景公修筑路寝高台,三年没有停止;又开始了修建长廊的劳役,两年没有停止;又兴起修建通向邹国的道路。晏子劝谏说:“百姓的劳动力太劳累了!主公还不停止吗?”景公说:“道路就快筑好了,让我修成后再停止吧。”晏子回答说:“明白的君主不枯竭民众的财力,就会大得其利;不穷尽民众的劳力,就会大得其乐。从前楚灵王修建顷宫,三年没有停止;又修建章华台,五年没有停止;到乾溪战役,打了八年,百姓的精力不足而自动停止。楚灵王最后死在乾溪,而民众不和楚王回国。如今君主不遵守明白的君主的最佳行为方式,而要去循着楚灵王的足迹,我晏婴恐怕君主会有暴君的行为,而看不到长廊的乐趣,不如停止吧。”景公说:“好的。要不是先生你,我不知道得罪百姓多深了。”于是下令不要损坏已修好的道路,剩余财物也不收缴,拆掉筑墙板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