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某件事情发展到一定的顶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满意请采纳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百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度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返”一词。他认为,阴阳二知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道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专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属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一、物极必反的意思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二、物极必反出处
在《吕氏春秋》中的《博志》篇中有这么十二个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简直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说的太透彻了,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盛极必衰。人生就是这样,失败容易成功难,从“否”到“泰”有个漫长的过程,从“泰”到“否”眨眼之间。所谓否极泰来:人从失败到成功需要历经艰辛道路漫漫,成功到失败却只是一步之遥。
三、物极必反的哲学渊源
物极必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有远见的理念,此哲学可能最早源自《易经》,因为在《易经》的乾坤两卦中,从第五爻转到第六爻,都有很大的变化。它是一个特殊的观念,大概警惕占卜者,任何事业都会改变,到了极端点,一定要特别注意,有心理准备,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特别警告人们的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1一句名言,意思是祸中有福,福中也有祸。
后人常以这句话警惕大家,不要以为自己遇上福气,但是一定要小心随后带来的灾祸。后来有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概是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而撰写出的故事,用以警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