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有可能只达到中等目标,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制定的是低目标,那恐怕是一无所得了。
这句古语对学子的启示在于,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语出《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以及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意思都是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取中等的为准则,只能得到下等的。
扩展资料: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
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大意是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进门要正确,立志要高,以汉魏晋盛唐为老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为老师。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退屈,就有劣等的诗魔入侵他的肺腑之间,由此立的志不够高啊。路头一差,越行越远,从进门的就不正确啊。所以说:学习其上,仅得其中;学习其中,这是下了。
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就是指的是从艺术意境、风格上识别诗作的邪正高下深浅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达到“取法乎上”的目的。
而诗识的形成,严羽认为,是来自对各类诗歌的“广见”和“熟参”,亦即来自对诗歌体制的细心辨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沧浪诗话
《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
这句话有很多版本,如:“法乎其zd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
《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由于自内古流传下来的有众多版本,所以具体出处不易考证。如果单从学习求知的角度来分析,“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这句话说尽了学习之道,也就是说读书学习不能“死”学,如果生搬硬套的话,最多得其形而未得其神,那么即使你读了一部好书,又怎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呢,就更谈不上把学来的知识灵活应用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有句古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习要辨证地去学,同时更容要学会创新,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