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第一点,适时变通,定存主见。
不记得在哪儿看见高晓松当年是被浙大保送打算去读 ,高考就都没打算读书 。他爸妈问他怎么不复习,他说不用复习啊,不都稳送浙大了吗,按西方的教育方式,子女有独立选择的权利啊。爸妈就和他说了想让他去清华的想法,给了两个选择1.选浙大从此以后生活像西方人一样 爹娘不管 自己挣钱 2.读清华 爹娘养着。
高晓松多么桀骜啊,他能让父母管着吗。对啊,他是选了清华,还不读着读着就去搞乐队,读着读着就去泡泡妞吗。
第二,家世雄厚,心却漂泊。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63语言的科学家;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就这样一个人,一辈子吃穿不愁,他为啥还要整出那么多事儿。无非三个字 ,漂泊感。
漂泊感是什么,是一种不愿扎根,想要流浪,渴望自由 ,接触不同的心。而媒体把他说成是浮躁,我是不能接受的。
他的《如丧》中说的一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就是这样一个男人 ,永远心有远方,所以心一直在漂泊。
第三,他言谈放纵,热爱自嘲,但是绝对善良内心柔软。
可是今日娱乐圈里的他,想必也不是本意的他。下面引用他的话。想起当年当日 有柔软的心和狰狞的表情 现下 表里正好换了个 还好有这些文字 记录下心如何变得狰狞 表情如何愈发平静 人如何变老 变成年轻的自己看见就想死的那幅模样
高晓松的矛盾,和绝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骨子里自卑和自傲不停碰撞 。一面深切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一面却又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在他人眼中表达出来就是一个难以捉摸比较扯淡的性格。
高晓松我最初知晓他,是《同桌的你》以及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两首歌,当时就觉得这哥们太有才了。能把平淡的小事写出这般滋味,实在不简单。后来知晓了他的生平,就更是对他有些小崇拜了。我一向是崇拜有见识的人的,就像在看了《非诚勿扰》之后就被孟非圈粉了,直到宁财神来了非诚后,我又被宁财神圈粉了。所以说白了,我对于会说话有见识的人,根本没有丝毫的把控力。
而《晓松奇谈》和《奇葩说》中的高晓松,是真正把我俘获的。
作为一个男的,我对于有才华的男人是有偏好的,而对于长得好看而又有才华的男人,我是会嫉妒的。当一个男人既有才华又有颜值的时候,我恨不得诛他九族(这真是太残暴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大概高晓松能够让我这样欢喜,还有一个原因在于高晓松实在“矮大紧”。这样,就让我觉得他虽然很有才华,但长得丑啊。这样,我对于高晓松就光剩下了崇拜,而没有了嫉妒。
高晓松的成功是有底蕴的,他的家庭背景放在现在,就是顶级的知识分子家庭。所以他才会说在我家教授这样的职称是最低的。不过高晓松家庭的发展,也是一个下坡路。到了高晓松父亲这一代,已然只是简单的名校教授罢了。当然,我们会说名校教授也是很牛的,但是相较于高晓松的外公爷爷,这个头衔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实在拿不出手。
所以到了高晓松,算是一种反弹,高晓松的成就显然是超过了他的一部分的长辈的。我们可能会说,高晓松有什么成就?既不是什么知名学者,好像也没有什么知识门类的头衔。但是,高晓松是个全才,而且又迎上了当下媒体发展高度成熟的时代。高晓松在主持、电影、音乐、文学、写作方面,都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现在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用在高晓松身上,那就是顶级的斜杠青年。
高晓松是早熟但不早衰,反倒愈老愈香醇的代表。从青年到现在中年,高晓松的才华从来没有停下展示的脚步。他似乎一直在向公众传授思想与知识。在当下这个时代,其实知识分子可以守在自己小屋里面安心做学问,但如果能向高晓松这样走出来,传授,传授那些与世俗相悖、与传统不那么契合的观念,或许会更好。
高晓松这些年有一个很火爆的节目,叫做《晓松奇谈》,坐拥大帮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