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意思是:
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也写作: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读音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宋朱熹集注:“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意思是你所不及他们的,是一样的,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典故: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扩展资料: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自《论语》,《论语》的成书过程: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
《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
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
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参考资料来源: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9百度百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细小处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
解释: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魏书来·乐志》:“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例子: ~,一着不到,满盘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