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答案]“泻”本指液体快速地流,这里从“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而来,非常精工,加上“静静地”知这一修饰语,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但又绝无声响,准确地写出了静道穆的景象。能“浮”的物体是轻柔的,“浮”的动态是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用“浮”写“雾”,便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喻月光下的花叶,既突出了它们特有的色调和实感,又从侧面专写了月光的柔和。以“笼着轻纱的梦”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飘属忽虚幻的姿态,传达出作者此时无限的惬意与陶醉。(意对即可) |
1.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风趣。(zhidao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句的描述,应指月光的情况。) 2.作者用“泻”字,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用“浮”字表现出雾的轻飘之态;用“洗”字能承接上下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几个动词的使用都各有好处,换成别的动词则不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比如把“泻”字换成“照”,当看到“照”字就不会想到流水,而“玛”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专最佳表达效果;把“浮”字换成“升”或其他字,则失之轻柔,也失去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意境,不美;把“洗”字改成“刷”或别的词,就不能和下文的“牛乳”相照应。) 3.描写了月光;使用了衬托手法;营造了朦胧、幽静、富有属韵味的意境;表达了“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几个问题的解答,要依托于对文本的解读及对写作背景的分析,比如说政局的变化,让“大时代的小卒”朱自清先生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的思想必然会变化,这样,他自然会在笔下的景物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来。) |
(来1)①“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自的轻飘状态。 ②“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百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度真、之美。 (2)“酣眠”指满月的状态。知“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道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
答案:“泻”字紧扣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般倾泻,又绝无声响。
解析:要注意比喻的特点,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
答案:因为“不能朗照”,很静,很朦胧,恰恰符合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想超脱。所以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解析:周围的景色正与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相符合,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内心感情。
(3)
答案:通感(移觉)。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仿佛把人带入一种幻境,收到美的艺术效果。
解析:最后一句中视觉的“光与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名曲”喻指“光与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不能把通感简单理解为感官的转移,这种理解没有什么意思,更不足于说明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谐,本来就是在满足现有的视觉体验之外,同时还满足着审美主体的听觉体验,这两种审美体验是同时交互着进行的,而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的静止不动。
(4)
(1)体现了倩影之美。
(2)表达了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7作者的喜爱之情。
(5)
答案:从侧面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
解析:写“灌木”的“黑影”和“柳树”的“倩影”,目的是从侧面来表现月光。
(6)
要思考比喻的相似点,然后去找出本体。C项最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