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杀鸡哧猴]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打草蛇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zhidao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杀鸡骇猴] 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专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马腹逃鞭] 比喻躲属脱惩罚。
[死无葬身之地]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惩一警百 [chéng yī jǐng bǎi]
生词本
基本释zhidao义
警:警戒,也做“儆”。指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出 处
语本《汉书·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庸庵笔记·威丰季年三奸伏诛》:“用特惩专一儆百,期于力振颓靡。”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惩一儆众 惩一戒百
成语接龙
百辞莫辩 辩口利辞 辞严义正 正儿巴经 经武纬文 文理俱惬惬心贵当 当立之年 年富力强 强文假醋 醋海翻波 波路壮阔阔论高谈 谈圆说通 通文属达礼 礼仪之邦 邦家之光 光前裕后
果刑信赏 指赏罚严明。
僭赏滥刑 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罚不明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赏罚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赏罚信明 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 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赏信罚明 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生杀予夺 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1
出处:《韩非子·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生死予夺 生:让人活;死: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出处:《韩非子·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信赏必罚 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予夺生杀 《周礼·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夺、生、诛(责备)等权力。后泛指帝王掌握的赏罚生死大权。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
陟罚臧否 赏罚褒贬。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作福作威 原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用以形容妄自尊大,滥用权势。
出处:语出《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杀鸡哧猴]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打草蛇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来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杀鸡骇猴] 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用惩罚一个人源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马腹逃鞭] 比喻躲脱惩罚。
[死无葬身之地]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恶贯满盈] 贯:穿线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zhidao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