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秀才意思是知识分子,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有两个含义:一是说秀才喜欢纸上谈兵,理论上说的多,但是缺乏行动力。胆子小,顾虑多。另外一个含义是秀才不会发动群众,光是几个人空谈。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出自李宝嘉的《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秀才是没有什么大前途的,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这很明显就是一个俚语,是在民间早就有所耳闻的。
李宝嘉(1867~1906)虽出自晚清知识旧官僚家庭,但在科举中只有秀才学籍,常年以办报评论和著作为业,此人即时小说家,在当时也更多的是社会评论家,社会评论的特征,大家可以很直接的从他的小说中得到感受。
扩展资料:
《文明小史》第六回 选段
且说傅知府出票拿人之时,当中有两个秀才,一个姓孔名道昌,表字君明,一个姓黄名民震,表字强甫。姓孔的是黄举人的同门,姓黄的就是他族中兄弟。两人家下薄有田产,却一向最安本分,除读书会文之外,其余事情一概不问。
那天闹事的时候,他两人原在茶店里吃茶,后来因见人多,孔道昌却拉拉黄民震的袖子说:“强哥,这里恐怕闹事,我们去罢。”两个人便自回家,躲在家中,听候消息,不敢出头。
次日,晓得府大堂被拆,黄举人被拿,其余同学的人为着闹事,当时被捉的不少。两人虽与黄举人均有瓜葛,到了此时,也是爱莫能助,只得任其所之。且亦晓得黄举人平时为人,屡劝不听,如今果然闹出事来,这是他自作自受,旁人莫可如何,相与叹息而罢。
过了几日,换了新太守,打听黄举人一案,已经申详上去,专候上头定罪,又因学院来文,中秋节后,就要按临,他俩都是永顺县里的饱学秀才,蒙老师一齐保了优行,,自然是窗下用功,一天不肯间断。是时已经七月,黄强甫便约了孔君明到家商量,再齐几个朋友,大家会文一次。
原是场前习练之意,孔君明还有什么不愿意的?于是为了知单,共请了一十二位,叫人分头去请。
所请的都是熟人,自然一邀就到。当下借的是城隍庙的后园,由孔黄二位备下东道,届期齐集那里,尽一日之长,各做两文一诗,做好之后,再请名宿评定甲乙。
是日到者,连孔黄二人,共是一十四位。且说知单发出之后,便为府差7a64e78988e69d83363所知,因他二位与黄举人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不料府差借此为名,便说他们结党会盟,定了某日在城隍庙后花园起事。又把他们的知单,抄了张作个凭证。又指单子上“盍簪会”三个字,硬说他私立会名,回来禀明了知府,意欲齐集大队人马,前往捕捉。
傅知府听了,信以为真,立刻就叫知会营里,预备那日前去拿人。其时幕府里也有个把懂事的人,就劝傅知府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无论他们有没有这会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到底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博知府道:“私立会名,结党聚众,便是大干法纪之事,上头正有文书严拿此等匪类,倘若走漏消息,被他们逃走了,将来这个干系,谁担得起?”说罢,便命差人暗地查访,不要被他们逃走了。这里傅知府私心指望要趁这个当口,立一番莫大功劳。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第六回 新太守下马立威 弱书生会文被捕
旧指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 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