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着的地方见面。
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扩展资料:
1、典故人物简介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32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据余氏宗谱记载,伯牙实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赞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纶,子一仲霄。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2、现实意义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为我们现代人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后一个字,但是五常的基础。在现代的广泛的社交活动中,我们还得讲一讲朋友之间的信义。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碎琴
成连:春秋时名琴师,伯牙之师。伯牙从其学琴,三年而成。其于精神情志方面对伯牙进行点拔,伯牙遂为天下妙手。《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宿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滑崩澌之声,山林寂 寞,群鸟悲号,怆然而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划船迎之而返。伯牙遂为天下妙矣。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琴师叫伯牙,他自幼爱好弹琴,但琴艺提高不快,后来他拜成连老先生为师。
成连是个琴艺超群的民间琴师,他感到伯牙虽学琴刻苦,技艺也不差,但情感不足,终不能达到精妙的境界。于是,他带伯牙去东海陶冶情感。二人坐船到了蓬莱,成连留伯牙一人在山上抚琴。初时仍无进展,后伯牙收琴起身,观赏蓬莱景色,见宁静的山林在薄雾中隐约迷离,显得那样幽丽、沓冥;海浪由远而近,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顷刻,海浪退去,一切又恢复了迷人的平静。伯牙看着看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4着,顿觉心胸开阔,感情起伏,情不自禁地拿起琴,合着这大自然的节拍,奏出了雄壮而优美的旋律。其后,伯牙慨叹地对成连说:"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了,你是让大自然这个老师帮我移情啊!"后来,伯牙在成连老先生的指导下,琴艺大进,作出《水仙操》等琴曲,流传于世。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百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返之."刺舡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度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 杳 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水仙问>>之操.曲终,成连回,刺舡迎之以还.伯牙遂为天下妙矣. 1.解释加点字 (1)子居习*之 旬*时不返 2.文中所说的蓬莱山仙气十足,它具有闻名天下的四大名楼之一和八仙的传答说.请你写出四大名楼和关于八仙的成语. 3.你是怎样理解'三年版不成',又只不过是'旬时",伯牙就'遂为天下妙矣了? 4.文章取名为<<自然之音>>,那么你认为权'自然之音"妙在何处?你认为文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话是哪句?
琴弦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