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出自唐代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
羌村三首 (之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
一再的解释说:“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鉴赏】
羌村三首
杜甫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8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一直很庆幸,第一次登峨嵋是做穷学生的时候。
那是三月的一天,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我和倩倩商量好了要去爬峨嵋山。或许是听别的同学说去玩过,就很向往吧。周五下午出发,一个周末加上周一逃一天课(应该不是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会逃课了)时间应该就够了。
就咱们俩好像人少了点,又拉了玉兰,小宇,四个人的队伍也不算弱吧,至少可以对付猴子吧。
“你们要多背点水,进了山以后没有卖的哦........”好吧,那就一人背两瓶呗
“千万别提东西,也不要穿鲜艳,猴子会强人的.......”好吧,那就只背书包呗
“干粮要带够,进山以后东西好贵,也不好吃......”好吧,方便面还是很方便的,再装点豆腐干,巧克力之类的。
........
注意事项都听完了,准备好了,再去张姐那里借了照相机,买了2卷胶卷,出发了。我们要先到乐山住一晚,顺便让乐山的同学给我们换了学生证,把自己的照片贴在当地学生的证件上,还假巴意思地用勺子弄了个钢印,这样就花10块钱进山了。
油菜花花飞飞黄(you cai fa fa hui hui huang),我们一路有说有笑很快就到乐山了,倩有点晕车,不过不煞风景。
那个年纪,真是对什么都觉得有趣,见到谁都欢喜,和乐山的老同学欢聚以后,自然好吃好喝一番。那一天天晴,晚风里飘荡着芬芳,带着就要揭开峨嵋山真面目的喜悦和盼望,在她们寝室又好睡了一晚上,7点过起床就去等乐山到峨嵋山的大巴。我们在岷江河畔等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好歹坐到车了。这乐山以后一定还要来啊,这河畔的清新和恬静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杨柳吐翠的河边静静地坐着时,心如明镜一般的清澈感受。
从乐山到峨嵋是很快的,第一眼见到山门,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对于没有见过什么名山大川的孩子来说,这算是一次启蒙旅行。似乎从这一次开始,我对于远方的向往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堆积起来,稍微久一点不出门,就像病了似的,做什么都没劲头。去哦开始体会到,远游,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汲取天地的灵气,
是的,我们从山脚下开始走的,进山检票口我们买了最必备的装备:草鞋和拐杖,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拐杖还是龙头的呢,我还很喜欢当老大,呵呵。
没来得及问询报国寺的佛家文化,我们的步子已经到了清音阁。清音阁在阳春三月里就已经绿得很浓郁了,也许这山下一直都是四季如春的吧。一路轻松地上山下山,不到中午,就到了一线天。
一线天是两座山重叠在一起,透过其间,只能看到一条窄窄的天空。觉得水这里的水非常漂亮,打心眼里觉得清爽。此时阳光普照,暗自怀着一个三天大晴的美好愿望,不知疲惫的赶着走在最前面,忽闻书声朗朗,原来是一位俊秀的书生,着一袭白色长衫,吟诗下山来。姑娘我从来没见过如此意气风发的人物,在那么多感叹峨嵋千姿百态,无以形容的人群中,他是那么的不同寻常,仿佛幻觉一般,有那么一会儿,我以为我梦回唐朝了。真正汲取大自然灵秀精华的人,表达自己的时候竟是是如此的自在舒坦。
过了一线天,进入真正的猴山之前,我们好好地歇了一口气儿。对可能遇到的险情做了一番推测和防范。走过野生猴群最多的一段以后,人烟越来越稀少,至少一半游客可能观猴以后就返回了。渐渐地,尽管我们健步如飞也没有追上谁;尽管我们稍事休息也没有谁追上我们。我们不禁疑惑,难道我们走错了道迷了路?或者不该冒这个险,再等等和熟悉路一点的人一道结个大队上山?我只记得当时的自己像个莽夫,一刻也不愿意停留,执意向前......果然,在这幽深的大山之间,忽然传来猴子的叫声,越来越近,拐个弯,一只长老似的大猴就在一米宽的小道上等着买路财呢。怎么办?首先当然是镇定!不到一分钟,又来了三只成年猴,我的妈呀!心里暗叫一声,那老猴子又开始呼喊了。我们一看不对,赶紧决定,手持拐杖,目视前方,根本不要把他们放在眼里,一个一个排队打他们身边过,至于会不会被怎么样,就听天由命了。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当时是走的第几个了,也许由于我们都有防身武器,并且穿得不靓丽,安全逃过这一劫了。没有产生任何冲突。我们四人就这样一身不吭地走了大约十分钟,翻过一个山头才将憋着的气吐出来。根据我们的推测,我们这次躲过的是一个大猴群。不管他们的聚集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惊险。
从猴山到洪椿坪,是徒步峨嵋的第一道累坎,到了这里,路程才走了十分之一,很多人坚持不了返回坐索道去了。而我们这种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当然会认为走索道是一种耻辱。
洪椿坪古木成林,参天蔽日,据说运气好时可以感受似雨非雨的“雨“,玩味“翠湿人衣“的情趣。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在《阙题二首》中咏唱的那样:“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我们虽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份诗意,但是山上山下阳光灿烂的时候,在这山里走了半天,却没有一丝倦意。
从洪椿坪到茶棚子是徒步峨嵋最难的一道,整段山路全长10公里,全部是上山,几乎没有下陂路的。不停的上坡,不停的转弯,不停的拐,当爬上一座山峰以为会发现下坡时,迎接我们的还是更高的山峰,直到走到九十九道拐面前,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奢望了,只希望歇一脚,然后一口气走到天黑。
九十九道拐是峨眉山最著名险道,名不虚传,坡陡路狭,曲折多弯道。我们的体力在这段路上真的像被熬光了样,爬上每一步梯子,都是对体力和身体素质,更是对意志和毅力的考验,大腿与小腿又酸又痛,连脚指都是酸痛的。身上背就是一个小书包,感觉像是一座大山样,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路上很少遇到小店,可能是爬山的人太少,做生意的成本太高。这样消耗下去,我们带的干粮和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只好安慰自己,这样就不用背得太多,减轻负担啦。
不过尽管我们吃了二十多年加起来都没有那么厉害的苦,路上遇到的风景真的美不胜收,这么多年过去了,走过的地方就怎么都没有那样的美。穿着一双双星的运动鞋,熬着身体的痛苦,让精神的享受达到顶峰,这是怎样的惬意和舒坦!
当然,在疲惫的时候,看风景的心情会淡化一点的,为了在天黑之前赶到洗象池,有时候难免只想着赶快往上爬去,都是抬头看树,抵头看路而已。天色渐渐黑下来,到一处险地的时候,竟然发现东边白天,西边夜晚。不知何处妖孽作怪,吓得大伙儿又吵又闹。这山里的天气多变得太神秘莫测了。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后方山下就是一副从未见过的泼墨山景,只可惜没见过画家留下过这一幕。因为人少,一路上感觉只有我们四个人在走,异常清冷的山道,时而兴起雾气,时而遇到美景,都难以细细描述了。
从仙峰寺走,终于有一段下坡路,我们兴高采烈地奔下山,然后又忧虑这下了坡以后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重新上山,向着更令人仰止的高度,下午差不多6点,才到达遇仙寺,继续上行经过九岗子。钻天坡,钻天坡石磴嶙峋,仰不见顶,如登天梯,攀登难度一点不比九十九道拐差,是我至今走过以后最不愿意在走一次的一段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毅力都崩溃过,感觉上一会儿有力气,一会儿全身虚软,一会儿恢复了,可才走一步又想就地趴下。幸好我们的队伍都很坚定,相互鼓励,也知道没有回头路可走,不想晚上被猴子狼拖走,就拼命吧。
几乎是咬着牙我们终于爬上最后几坐山峰,终于终于八点半左右的时候看到有光了,那么近,却隔着几个山头心情的超级激动,地爬到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了,点菜吃饭价格是贵得离谱也顾不了了,最便宜的也是最好吃的,只要是食物,就是美味,没有淑女,也没有绅士,我依然记得扒拉下最后一粒混着菜汤子的米饭时,大伙儿无比满足的表情。
洗象池是很多徒步旅人歇脚的便宜地儿。我们四个人要了个大房间才40。这里是峨眉山赏月最好的地方。寺前有一小池,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山门外烟雾朦胧,有灵猴在道向我静静凝望,微风吹过来,瞬间全身一阵轻松,漫步走过,身边雾气弥漫,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静悄悄的天地了。
进了这仙境一般的寺庙,我们尽管喜悦,却也被庄严的氛围感染了,按捺住欢呼雀跃,小声地嘀咕着,要怎样地好好放松。不能奢望洗澡了,泡泡脚就感觉舒服极了,全身特别是腿脚的酸痛疲惫顿时减了五分。闹钟设在7点,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躺下一觉睡到天亮。我们中间的小小回忆就不在这里提了。
没料到,这里的和尚虽然深山修行,却是一点都不马虎的,2点钟就听到木楼上走步念经,头都大了。磨蹭到四点,找倩说话,不理我,呼呼继续睡。好不容易挨到6点,起床。下山的大哥说上面下雪啦!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的呢?
整装继续出发,我们多了两个队友,是上海来的夫妻。这可更好了,这登山的路途中啊,队伍总是越大越好。经历了昨天一整天的身体的极度折磨和精神的极度享受,在古庙里休整好了再出发的时候,伙伴们都象换了个人似的。出发后半个小时,大伙都出奇得平静,似乎和这灵秀的山,蜿蜒的路融为一体,默契得不需要发出任何赞叹山的美、吃惊路的险、抱怨那尚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的目的地,那让世人顶礼的佛教圣地为何要离我们那么远。在这一刻,我们都那么和谐地默认,一切都是按照最合理的方式存在着的,我们的心不再焦躁,而是平静了,这平静却很快又被雷洞坪的雪打乱得不可收拾…..
我们的家乡是很少很少下雪的,十岁那年下了雪,堆了一个十厘米高的小雪人让我年年冬天都有了点盼望。从雷洞坪越往上走,雪越厚,幸好我们都准备了草鞋,绑在旅游鞋上,很防滑的。这时候我们的队员出现了高山反应,头疼得厉害,体力不支,有好几处很险的地方都只能一个一个得走,松松的雪地才起来咯吱咯吱,唱歌似的欢快,可有的地方已经给下山到雷洞坪的游人踩得很滑了,幸好栏杆上的绳索很结实,我们相互扶持着终于快到金顶了。当然也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6有轻松的地方,只要不怕摔跤,就在雪地上奔跑,打滚儿,打雪仗,在雪地里留下我们青春的影子,偶有出来寻食的野猴,我想他应该不太了解我们此刻的快乐吧!
登顶啦,登顶啦!你以为我们一定会欢呼,会庆祝,会大声宣告胜利吧。不,至少我还记得自己在那一刻,远眺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眼前清晰,远方朦胧,忽然地如释重负了。我们四人背靠着背给各自最亲的人发送登顶的消息时,才渐渐地有了喜悦。这时候才下午一点过。
爬雪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很快找到一家最便宜的住所,我和倩都有些头疼,吃过蛋炒饭就昏睡去了。说起那个蛋炒饭,我简直都不知道是怎样咽下去的,要放到现在,我宁愿饿死。罢了,不多说了,穷学生的日子就这点美好了。
大修以前的金顶朴实而脱俗,是我心中真正修行求道的理想地,不沾染一丝奢华的色彩和气息。据说登上金顶,极目四望,成都平原尽收眼底,千山万岭,起伏如浪,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大雪山、瓦屋山、贡嗄山历历在目。观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神灯,我们有幸在第三天的早上六点看到了日出和云海。从金顶往下望,云雾似海,时如波涛翻滚,时又风平浪静,变幻无穷。而舍身岩老让我老想起小时候看的各种武侠片里的场景,令人浮想联翩,呵呵……
我们毕竟不是神仙,该是回到凡夫俗子世界的时候了,带着疲惫的双腿,深深的记忆,不管有多少不情愿,上山的人始终要下山。我始终相信,那一年,登上那座山,我终于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井底之蛙了,我的第三只眼终于开启了……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而我们的回程却十分轻松,由于选择了好走但景色平平的后山路,当天下午五点就到了交大的峨眉分校。我们一生要走过很多路,大多数都没有记忆,而有些路,我们会记忆到最后。
特别感谢:我的至爱好友倩倩,瘦瘦却又很男子汉的小宇,温馨美丽又坚强的玉兰妹妹。
乌龟
(精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