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上下其手,上上下下,承上启下,不相上下。
1、上下其手
读音:shàng xià qí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5 shǒu
解释: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出处: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上下其手一番。
2、上上下下
读音:shàng shàng xià xià
解释:对一个集体中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
出处: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心地慈祥,口里唠叨,知悉 曾 家事最多,有话就说, 曾 家上上下下都有些惹他不起。”
3、承上启下
读音:chéng shàng qǐ xià
解释: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也作承上起下。
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白话释义:最后是过了片头不要断了曲子的意思,需要承上起下。
4、不相上下
读音:bù xiāng shàng xià
解释: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出处:唐·李肇《唐国史补》:“杨氏、穆氏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扩展资料
不相上下近义词: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1、分庭抗礼
读音: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白话释义:国君都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
2、平分秋色
读音:píng fēn qiū sè
解释:比喻双方各得一半。
出处:”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白话释义:车轮般的明月,平分秋色,整夜照得千里云衢一片通明。
上求下告、上好下甚、上漏下湿、上行下效、上窜下跳。
一、上求下告
白话释义:指到处求问。
出处:《朱子语类辑略》卷七:“不自反躬穷究,copy只管上求下告”
朝代:宋
作者:朱熹
译文:不自身反省,只想着到处求问。
二、上好下甚
白话释义: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译文:地位高点的人的喜爱什么,地位低点的人肯定就会对此喜爱得更加厉害。
三、上漏下湿
白话释义: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出处:《庄子·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朝代:春秋
作者:庄子
译文: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遂端正地坐着弹起了琴弦。
四、上行下知效
白话释义: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出处:《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
朝代:南宋
作者:欧阳修
译文: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这样会导致淫俗滋生啊。
五、上窜下跳
白话释义:比喻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出处:《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道长的事情办成。”
朝代:近代
作者:蒋子龙
上吐下泻、上窜下跳、上蹿下跳、上行下效、上智下愚、上和下睦、上勤下顺、上好下甚、上烝下报、上谄下渎、上求下告、上漏下湿、上闻下达、上天下地、上援下推、上慢下暴、上溢下漏、上推下卸
一、上窜下跳 [ shàng cuàn xià tiào ]
【解释】:比喻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出自】:近代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二、上行下效 [ shàng xíng xià xiào ]
【解释】: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出自】: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译文】:教别人的老师,主要是效仿为主,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三、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释】: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够改变。
四、上好下甚 [ shàng hǎo xià shèn ]
【解释】: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五、上闻下达 [ shàng wén xià dá ]
【解释】:使上级知道,使下边的人明白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7。
【出自】:唐·韩愈《与李翱书》:“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
【译文】:百姓士人中的,谈论道义的人多吗?因为我惶惶不安在其中,能使上级知道,使下边的人明白吗?